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论证以来,国内理论界主要从“为何”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何”、“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抓住我们的挫折、失误和困难大肆歪曲,企图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困惑和疑虑,这是完全符合规律的现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也不例外。他们挥舞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僵化论”这两条大棒,鼓噪要用“现代马克思主义”去取代“古典马克思主义”,以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取消其作为我们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之地位。有人就公开扬言:“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被简单化、僵硬化和教条化”,“实际上其中一大部分已经过时”,因此“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危  相似文献   

3.
(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始于30年代末,一直延续至今,大致包涵三大著名假说。 第一是经济增长条件说,主要考察一个国家在长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稳定均衡增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一学说主要体现在三个经济增长模型之中。 一是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起,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着眼于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缺陷,率先建立起经济增长模型,把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美国经济学家多玛于1945年也建立起经济涵义大致相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故并称哈罗德——多玛模型。哈罗德认为,能够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有  相似文献   

4.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5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人的能力和技术的提高,是现代经济迅速增长的源泉。他的著名观点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丰寡”。并提出和阐发了人力资本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如何对待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问题上,最初的理论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那里,然而即便是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金币——价格——流动”的国际收支均衡机制也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现代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产生自30年代“凯恩斯革命”后,一般又分为弹性分析说、吸收分析说和货币分析说等三大流派。弹性分析说在本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紧锣密鼓准备粉墨登场,与此同时,经济学发生了凯恩斯革命,于是,在深刻改变了的历史条件下,借助新的理论思维的冲击,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说在30年代末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郑一明 《新视野》2002,(2):75-77
苏东剧变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期间,在国外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受挫走向复苏的过程。下面,我们主要选择那些着重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派别和代表人物作一点介绍,以供大家参考。“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英、美仍很活跃。刚兴起时,它特别重视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研究。到80年代,这种偏好发生了转移,即“由狭隘的马克思主义的论题转向更一般的社会科学哲学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没有受到苏东剧变的太大影响,仍然重申马克…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贵州富民强省的好思路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创的。1987年,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从我国实际出发涤,主编了《生态经济学》,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经济理论与传统的一些经济理论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生态环境是生产要素,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两个伟大理论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从而也为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一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1842-1924)就明确指出,只要接受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接受马克思的最后结论(指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本文作者注)。历史…  相似文献   

9.
刘晓 《理论文萃》2007,(2):19-27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在概括非洲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一词反复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governance便成了一个广泛流行于各个领域的时髦用语。  相似文献   

10.
一、从“社会主义学者大会”到“全球左翼论坛”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每年春天“社会主义学者大会”都会在纽约召开。“社会主义学者大会”原由美国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办。其主要组织者是反共产主义的,但任何左翼团体都可参加会议。受邀的大会发言者往往会表达其政治倾向,因而大会从不邀请坚持列宁主义的代表发言。但唯一的例外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他是一个温和的列宁主义者。大会偶尔也会邀请法国共产党的代表,因为他们是反苏的,而且在苏联解体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以工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志勇 《唯实》2002,(2):3-7
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人学研究经历了“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人学学科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等数个阶段的讨论 ,在范畴界定、学科建设、现实研究、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时 ,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原则上也存在着一些偏执与缺漏。 2 1世纪的中国人学研究 ,将围绕全球化、科学技术的人道化、知识经济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热点问题 ,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主题 ,完善马克思主义人学建设 ,实现人学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界质疑和批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指明了“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隐喻性。从当代哲学一语言学角度看,“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确实具有隐喻性。在对“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肯定理解到否定理解的具体讨论过程中,不仅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深度,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总体统一回归到当代哲学的视野之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舒尔茨与“穷人的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三农”问题时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是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战后,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用传统经济理论无法阐述清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全新体系,开辟了西方经济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教育投资与收益领域。科学认识、分析和评价“人力资本”理论,吸取其合理内核,对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技术革命的周期不断缩短,加之计算机技术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各国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出现又一个快速增长期,被称为“新经济”时期。新经济一词源于美国。2000年4月5日,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召开的“白宫新经济会议”上首次使用了“新经济”一词,并得到了在场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的积极回应。美国新经济的“新”主要基于知识创新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据美国新近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1983年至…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或“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潮,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自称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方向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宽阔,几乎涉及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它不仅关心纯哲学问题,而且更关注社会政治理论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初是20年代初期由匈牙利、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某些观点及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策及策略提出批评而兴起,继而在20年代中期以后,由西方学者加以理论的展开而逐步成长为一种广泛的世界性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有特定的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有一些基本流派及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某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新老干部发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对各级干部一贯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小平同志不仅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而且也为党校教育正规化建设指出了方向,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房桦 《理论文萃》2008,(6):33-39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也译为“软权力”、“软力量”)以后,在国际政治理论和新闻报道中就频频出现软实力一词,软实力日益引起世界上众多国家学术界乃至政界的高度关注。中国也不例外。总结和梳理近十年国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出现两个发展趋势:一是由解释说明性研究逐渐转向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二是由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如何去指导软实力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湖北潜江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早的成员,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在建党时期,他的主要革命理论实践活动有: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参与组织中国工人运动李汉俊中学时代就在日本求学,直至1918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他虽然专修工科,但由于关心国家的命运,很注意社会科学的学习,并结识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在河上肇的影响下,由“最喜欢数学”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日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接受了马克  相似文献   

20.
入世经济学     
在美国历史上是从杜鲁门政府开始设立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这些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说“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如何”。杜鲁门对这种面面俱到、绝对正确又绝对无用的废话深恶痛绝,希望找一个“独臂”(只有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我国加入WTO问题时,也有许多“双臂”经济学家,大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之类废话。要真正了解入世的意义,还要从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的高度来寻找化挑战为机遇的对策。这就是入世经济学的含义。理论:入世是双赢的选择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也不例外。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交易是国际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