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阳,以抗日救亡为特征的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在中共贵州地下组织的团结、引导下,"筑光音乐会"等文化团体成为贵阳抗战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合法"地位,冲破国民党贵州当局的阻挠、破坏,结合抗日宣传的要求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团结了进步力量,大大鼓舞和激励了人们的抗日热情.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在山城贵阳活跃着一支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组成的音乐队伍--大夏大学歌咏队.它作为贵州群众性抗战文化运动的生力军,在中共贵州省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为宣传抗日救亡,激励民众反抗侵略,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一带大学纷纷举校内迁.1938年春,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迁至贵阳,成立西南第二联合大学.不久,复旦大学另外立校,贵阳二联大改名为贵阳大夏大学.  相似文献   

3.
杨颖 《党史文苑》2008,(5):18-19,25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民族的抗战成为当务之急,而动员占人口一半的广大妇女参战是抗战胜利的关键.为此,中共做了大量深入而细致的动员工作.本文试图从动员前边区妇女的生活概况,动员的方式以及对动员工作的评价来考察中共的妇女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在客观上表现为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决,其实质则是双方在军事、政治和社会层面总体实力的对比。中共提出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战术,是对我方军事实力极为弱小的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了赢得抗战胜利的军事潜能;中共坚持抗战的民族性、人民性、民主性,寓建国于抗战之中,进行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总动员,凝聚了赢得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中共引领、培育的抗战精神,构筑了战胜强敌的精神长城。从军事、政治、精神三个维度完整地揭示中共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加深对于中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贵阳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突出了.以贵阳为连接点的川黔、湘黔、滇黔和黔桂4条公路干线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动脉,也是中国抗战通往滇缅、滇越公路的必经之地.同时,贵阳亦是延安与华南、华东、西南联系的枢纽.为了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封锁和切断我国西南、西北的交通,确保大后方与延安之间的联系,南方局决定在贵阳设立中国共产党一个公开的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8.
洪富忠 《党的文献》2019,(6):110-116
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和对舆论的控制,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共国际形象存在缺失和被误读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建构中共国际形象上作了许多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二是为信息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在这些渠道中,大后方的外国记者,尤其是英美记者,是中共国际形象建构的重要中介。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共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自己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真实面貌,其政策主张和英勇抗战事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相当程度的认可,抗战之初中共国际形象缺失和被误读的状况得到了改善,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共的国际知名度也逐步提升。虽然中共加强对外宣传及海外人士对中共有关事迹和信息的传播,对中共国际形象的建构和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9.
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简称"沙驼"),是由"左联"成员肖之亮发起成立,后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抗日救亡文艺团体. 1935年夏,"左联"成员肖之亮由上海回到贵阳,在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秦天真的支持下,以贵阳毅成中学、贵阳女子师范学校、贵阳男子师范学校、贵阳中学等学校爱好话剧的部分师生为骨干,积极开展进步的话剧活动.1936年1 2月,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正式成立,肖之亮任社长,另有理事数人,社员100多人.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整个世界大的范围内考察,明确提出"抗战的外交"的思想.在实践上,则联合苏联,争取英美,团结各反法西斯国家和民族,在抗日斗争中相互合作和支持,争取和团结一切国际友好人士对敌后抗战的支持,推动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延伸,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 1938年12月下旬,周恩来同志把袁超俊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袁提出在贵阳设立一个我党我军的公开的办事机构的设想.袁超俊奉命离开桂林,前往贵阳,开展筹备交通站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移往重庆,高原古城贵阳市便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它是联结华东、华南、西南和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枢纽,在这里设立一个公开挂牌的办事机构,意义重大.领命以后,袁超俊带着副官陈远绍、李泽纯和一个警卫员离开桂林,前往贵阳.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指中共从中日两国实际状况出发,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和实践了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一、中共形成了统一、系统的持久抗战思想认识,从而揭示并掌握了取得抗战  相似文献   

13.
<正>"沙驼"运用戏剧作武器,从舞台到街头,从城市到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贵州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作出了积极贡献。"沙驼"是"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的简称。它是由"左联"成员、贵州遵义人肖之亮发起,于1936年12月在中共贵州省工委的支持下,以贵阳毅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男子师范学校、贵阳中学等学校爱好话剧的部分师生为骨干成立的贵阳第一个群众业余话剧团体。"沙驼"由肖之亮任社长,另有理事数人,社员100余人。随着话剧活动的开展,"沙驼"队伍发展很快,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剧社已发展社员236名。为便于开展活动,又在"沙驼"之下,先后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为了争取抗战宣传战的胜利,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中共报刊便是宣传途径之一。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共报刊作所作的抗战动员宣传工作以及取得的宣传效果作了梳理与简析。  相似文献   

15.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前,中共抗日话语叙述在不同时期发挥的政治功能也呈现差异。长城抗战前,中共"反帝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长城抗战到红军长征前,中共"反蒋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动员功能;在红军长征时期,中共"北上抗日"话语主要发挥对红军长征的激励功能;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共"联合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统战功能。中共抗日话语叙述演进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话语主要反映出先抗日与先安内主张的差别,而国民党"安内攘外"话语最后让位于中共的"联合抗日"话语,并形成国共合作和全国联合抗日格局,显示出中共抗日话语具有激发和推动全国民众抗日浪潮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在团结、进步、抗战的氛围下,中共在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大力宣传抗日、进步思想,培养了一批深入乡村的基层力量,促成中共党组织在桂北的成立、发展,扩大了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桂北武装起义的发动奠定了组织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9月28日,我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系列外宣画册——《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在贵阳首发。1939年3月,由英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美国等9个国家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自愿到中国参加抗战,他们来到当时驻扎在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图云关成为抗日期间闪耀着“红十字”光芒的医疗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决策层呈现出与其他政治力量不同的理解讲述抗战方式。把抗战上升到革命问题,用“共产主义哲学方法”观察中日民族阶级矛盾变化,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对整个中国革命也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叙事话语体系。一、重返中共决策层抗战论说现场与发现革命叙事近来不少学者提倡重估中共抗战史的宏观研究价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迅速兴起。若忽视中共决策层基本文献,那可能愈加远离历史事实。在“统一战线”背后或还有更具基础性全局性问题待发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侨民最多的国家。到全国性抗战爆发时,全世界的华侨总数为750多万人,遍布各大洲。虽然中共在初创时期就与海外华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但一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后,才真正开始以全民族抗战的形式将海外华侨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加以争取和团结,华侨政策也随之开始系统化、制度化、理论化,并开始高度重视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这一时期,中共直接发起和组建的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延安侨联"),就是中共新的华侨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匡宁 《党史文苑》2010,(1):19-20
抗战时期,中共为了争取抗战宣传战的胜利,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中共报刊便是宣传途径之一。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共报刊作所作的抗战动员宣传工作以及取得的宣传效果作了梳理与简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