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伊建新 《理论月刊》2001,(11):68-69
法治与德治是治国的基本问题.寻找二者的结合点,要以三个方面入手找准切入点一是在法制建设中,把立法、执法、普法融入道德建设内容.二是在道德建设中,把建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融入法制建设内容.三是加强党对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的领导,使党员领导干部成为法治与德治的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4.
樊凯  刘海东 《前沿》2003,(10):150-152
德治与法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德治与法治辩证统一 ,缺一不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 ,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秉承几千年的德治教化,中华民众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德治意识.在法治建设的初期,正确对待民众道德评价显得日趋重要.防止道德评价冲击法治,又使民众道德评价作为法制中的社会监督手段之一,有益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治理国家中,法治是治国方略的基础,德治对法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培育法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法治与德治交融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新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不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元仁 《前沿》2001,(10):88-91
治国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 ,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互补性决定的 ,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又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由治国历史证明了的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异同性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实现法治和德治互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曾有过大量的论述 ,他们的观点虽见仁见智 ,但都表明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法律与道德已成为社会调控机制中的两大法宝 ,德治法治并举是正确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丁文 《今日浙江》2006,(9):14-14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将德治和法治并举。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法治强制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规范人的内心世界。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百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因而唯…  相似文献   

11.
用党的执政理念统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深刻认识党的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符合绝大多数民众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最坚固的基础。苏共被抛弃与独联体一些执政党在“颜色革命”中下台的教训应引以为戒。准确掌握党的执政理念应成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执政文化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执政文化是执掌国家政权的阶级或政党的成员在其执政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而形成的执政意识、执政观念、执政态度、执政价值观念和执政行为模式等的抽象。执政文化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在构建和维系执政体系、引导和规范执政行为、塑造和发展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构建执政党执政能力运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建立完善主要包括评估、培育、弥补和监督等执政能力的运作机制。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政党资源、社会资源和根本政治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试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龙辉 《岭南学刊》2006,3(1):30-33
必须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置于优先位置,都担负着社会整合的功能,执政党也都有被异化的可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一般特征。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的执政党,在执政党的产生和获取政权的方式,执政党的自身角色,执政的范围,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相处方式,执政党的内部结构和执政党与军队的关系都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能够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相得益彰、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党内腐败对党群关系危害最深,人民群众最痛恨。只有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清除腐败,党才能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追求合法性是现代政党的重要政治目标.具有强大合法性的执政党必然拥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广泛的民众支持率和各项事业的推进力.根据现代政党的实践,构建合法性基础应当关注民众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政绩认同和利益认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构建合法性基础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化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在其动态的运作实践中 ,必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认真分析这些特征 ,对于把握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规律 ,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新都区坚持从抓基层民主建设入手,以扩大党内民主为突破口,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新,在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探索,全面推行了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强化全委会职能、实行党务公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走出了一条"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基层民主建设新路子,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于今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江浦路街道社区以社区党课报告团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社区宣传与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区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开发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