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主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不能将其绝对化、教条化。主权不是一个纯质的、仅仅体现国家权威的概念 ,它包含具体的权力内容并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中得到体现。主权让渡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主权让渡不是主权的剥夺 ,而是国家间的主权共享。明确主权的让渡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实现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扩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或条约的方式,将一部分主权权利自主有限让渡给某一组织或者某一合作关系的国家,通过参与合作的途径共享这一部分主权权利,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自2019年起派遣海岸警卫队到南海地区活动,以作为与中国对抗的新手段。考虑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南海活动的现状,结合我国《海警法》颁布产生的影响,美国未来很有可能与南海沿岸国签订“随船观察员协定”,获得所谓“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并以此进行渔业执法。针对美国在南海可能展开的新行动,我国宜将南海沿岸国列为让渡其所谓“专属经济区”管辖权的重点观察对象,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双边协定,展开友好合作,完善《海警法》的配套措施,以维护我国在南海的固有权利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每种文化都有其或显或潜的人际交往规则。显规则强调的是理性和正式规则,潜规则强调的是情感、关系性和非正式规则。潜规则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规则,实质也是一种交换规则。社会交换行为既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发生于代表个人的各色集团之间。国家是相对较大的人类集团。国家与国家间的所谓外交行为,其实也是人类交换行为之一。人际交往行为所遵循的潜规则,也会很自然地影响到集团乃至国家间的交往。对于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而言,文化潜规则对各个国家对外交往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日本政府对待"河野谈话"出尔反尔的态度,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潜规则对其外交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但是对这一概念许多基于常识的体认往往导致认识上的混乱。本文通过对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性质的关系、与暴力的关系以及与具有强制力的权威的关系这三重关系的探讨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即在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中 ,由于彼此冲突的利益无法得到自动的调节 ,同时又缺少能够限制竞争者所使用的手段的最高权威机构 ,因而在竞争中 ,未受到有力约束的武力被经常用来解决利益的冲突 ,从而构成了无政府状态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5.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07,22(3):9-13
从此次欧盟走出制宪危机来看,欧盟成员国各自不同的立场,在欧盟决策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多变的博弈.鉴于欧盟双重治理特征,本文在对《欧盟宪法条约》原有内容与"基础条约"的改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成员国国家与欧盟超国家利益动态过程和主权让渡及其对传统主权观的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苏联后期以来,南高加索地区一直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使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来考察冷战后影响南高加索安全的独立政治行为体,可以认为,南高加索地域的无政府状态,是因其处于俄罗斯与欧盟两个安全复合体夹缝之中而产生的。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在当地维持权力平衡状态,主权行为体的权力弱势以及大陆品性促成的国家间关系文化,导致南高加索形成了无结构的安全态势。各国难以解决的分离问题以及国际势力对南高加索国家分离问题不恰当的冲突管理,导致南高加索地区冷冲突长期存在。俄罗斯、欧盟与美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博弈,影响了南高加索地区因分离问题而产生的冲突的解决。较之于中亚国家,南高加索独立的安全复合体较难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通过探讨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主权可分——让渡论”的思想和政治本质以及欧盟的主权“让渡”案例,论证了主权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8.
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现实主义认为 ,在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个体的国家在结构或整体的层次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 ,国家处在安全困境之中。对现实主义所描述的这一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做了新的解析。它认为安全困境并非国际政治的固有特征 ,而是由行动者建构的。行动者的实践互动造就了不同的规则和无政府状态文化 ,因而行动者之间可能出现安全困境 ,也可以构成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主权债务不只是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一种"中性"政策工具,在历史上,它起源于"国家间政治",本质上所体现和承载的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融资能力——大规模、低成本和可持续地吸引全球资本。这种能力关乎每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任何国家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能力不受损害和侵蚀,因此,融资能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作为一国融资能力最为重要的载体,主权债务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间权力博弈的重要领域。当今全球主权债务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债台高筑,成为债务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积累了巨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债权,成为债权国。应对全球主权债务格局之变所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对外战略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0.
1 98 9年以来 ,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剧烈而巨大的变化 ,它们抛弃了实行 40余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开始了向西方式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转轨。在这个巨大的政治变动中 ,多数东欧国家经历了由摆脱苏联控制、获得完整主权到申请加入欧盟、让渡部分主权的过程。苏联对东欧国家主权的伤害以及东欧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 ,连同其他因素一道导致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而提出加入欧盟的要求、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则有助于政治转轨的顺利进行。维护与让渡国家主权都对东欧的政治巨变具有相当的意义 ,这也是东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董柞壮 《当代亚太》2021,(1):106-129
既有对领土争端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争端方行为的差异,采用"挑战方"与"目标方"的分析框架,认为前者有动机改变争议领土现状从而主动发起挑战,后者则缺乏此类动机.然而,此类假定忽视了领土争端各方立场的差异及其对争端升级与解决的影响.根据对争议区域现状的态度,争端中的国家可以分为"主权声索国家"与"安于现状国家",两者在争端中成为"挑战方"的概率不同.在领土争端升级与否的过程维度上,双方均为"主权声索国家"时,博弈的空间较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领土争端更易发生冲突.在领土争端有无解决的结果维度上,"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因为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从而更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在搜集数据并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大样本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即"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更容易演化为冲突,最终也更容易解决.结果表明,争端方的立场决定了其在争端中的策略,并对争端讨价还价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 16世纪以来 ,现实主义思想的发展呈现为两大脉流 ,一脉就是以人性本恶为首要前提的“人性现实主义” ,另一脉则是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立论基点的“结构现实主义”。在历史上 ,“结构现实主义”传统的开创者是英国大思想家霍布斯。霍布斯以“自然状态论”作为其国际关系哲学的立论基石 ,并由此推导出有关国际关系本质的核心论述 ,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并导致了普遍与绝对的国际冲突。尽管霍布斯仅仅是附带谈及对国际关系的理论看法 ,但霍布斯国际关系哲学的核心要素 (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及其所导致的国际权势斗争 )对西方现实主义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后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现实主义”传统。总的来看 ,近代以来“结构现实主义”思想最为典型的特征 ,在于将国际无政府状态 (尤其是缺乏任何共同规范的无政府状态 )置于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 ,而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结构现实主义”传统特有的思想内涵、价值倾向及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3.
"承认"在国际关系中有着大量的经验事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国际法中的国际承认制度。"承认"的政治意义相对于法律意义更为突出,"为承认而斗争"是国家间关系的道德语法。对国际关系研究来说,无政府状态的解构与合法性需求的关注为"承认"从政治哲学引渡到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承认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承认斗争既能形成一种相对静态的承认关系模式,又能在新的承认需求压力下破坏一种既存的承认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文森特是20世纪英国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国际关系思想的立论基点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统一性",并明显体现在他有关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及有关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认识之中。他承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其公民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他认为国际社会甚至某个特定国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文森特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探讨的主题(即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在于他能够在赫德利·布尔倡导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文森特的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今国际社会其适用性虽具有一定限制,但却不失为一种有关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南海问题在今天演变为一个涉及"六国七方"且有域外势力插手的主权争端问题。近期来,因区域外势力强势介入及南海周边某些国家的不负责行为,南海因主权争端而出现紧张局面。维护南海和平,符合所有相关国家的利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目前出现了集体安全与合作安全两种理念。比较两者,合作安全更有利于南海主权争端的解决与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6.
围绕主权的所有争论最后都归结为“什么是主权”这一问题。而对“什么是主权”这一问题 ,必须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主权观念的萌生和发展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最初是在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这一意义上提出的 ,因此首先是对内主权的产生和确立 ,随后再有对外主权概念在国家间得到承认。至164 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一过程宣告完成 ,主权观念也发展为主权原则———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准则。主权原则所包含的“独立”和“平等”本身就是同一意义上的指称。“独立”就是说一个主权国家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附属物 ,这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的。因此 ,主权是近代的产物 ,主权原则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基础和欧洲国家体系的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7.
国内政治与东盟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盟成立至今,尽管一体化有所进展,但步履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成员国内部复杂的政治环境。脆弱的国内政治生态及敏感复杂的国内政治问题导致东盟成员国在主观上不愿建立一种以让渡主权为特征的超国家权力机构,客观上不能提供一体化进程所需要的强有力的核心推动力量,致使东盟内部分化加剧;统治集团的私利、不成熟的民主制度所导致的政治动荡都让东盟一体化进程面临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8.
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互动的主要行为模式,存有领土主权争端的双边关系可以特指为瑕疵双边关系。根据逻辑演进方向的不同和学理论证的偏好差异,瑕疵双边关系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进路,一是以"瑕疵"为导向,关系瑕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状态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瑕疵指数体系,瑕疵指数决定瑕疵水平和瑕疵关系状态;二是以"双边关系"为导向,...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一对重大的内在矛盾 ,即超国家和国家间的职能分割必然会导致两个决策层次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目标和政策冲突 ,并可能最终导致超国家失灵。作为国家治理延伸的产物 ,欧盟的超国家层面只能从成员国的有限让渡中形成自己的职能范围。但是 ,这同时也把原来统一从属于国家的政府职能领域条块分割到了超国家和国家两个决策中心手中 ,从而造成割裂职能领域间有机联系和治理失调的风险 ,考虑到民族国家在欧盟内部的主导性地位 ,这完全可能带来超国家失灵的严重后果。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失灵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