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妇女与媒介"这一重大关切领域的发展。其特点呈现为:性别研究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分析维度,性别议题进入媒介传播的议程设置,媒介监测为性别平等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妇女界与媒介结成伙伴关系推动性别公共政策。同时,媒介传播与性别平等经历20年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剩女"这一媒介制造与传播的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情境"、"文化编码"、"意识形态"和"市场与权力"四个分析维度,解析"剩女"传播现象背后媒介所运用的"聚焦"、"转换"、"制造"和"营销"等传播策略。文章指出,传媒对"剩女"议题的传播,与其说旨在解决女性的婚恋难题,不如说是从传统性别观念和媒介盈利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女性群体进行的性别规训。  相似文献   

3.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范畴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在95’世妇会前后开始关注学理化的性别与传播研究的相关议题。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均有了长足的进展,世界性的学术对话使该领域呈现出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本文着重探讨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学术源头、历史演变、各阶段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呈现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历史性成果,梳理了性别与传播研究较为系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女性是近代传染病知识传播的重要受众。得益于近代中国对传染病防治的日益重视和"家庭"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妇女报刊和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将较为系统前沿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给女性。同时,通俗实用的传染病知识也经由民众教育向普通城乡妇女传播。在近代传染病知识向女性传播的过程中,性别化传播始终存在。传统性别分工成为向女性传播传染病知识的重要依据,性别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性别分工。但在缺乏医学启蒙的近代中国,围绕"家庭"的知识传播,向女性提供了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近代中国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策略,可以给当下提升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性别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中一个跨学科并兼具学术与行动导向的独特领域,一方面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研究取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深扎根于中国转型社会丰富而多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其发展路径经历了从本土妇女研究的崛起,到女性主义的引进、传播与"接轨"的努力,再到性别研究学科化、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走向规范、成熟和多元的过程。文章首先对这一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及其本土化特点进行考察,继而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主流性别研究遭遇的从议题到话语的批评与争议的梳理,分析性别研究的中国语境之变,从而强调所谓本土化知识建构的逻辑就在于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性别研究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2008年3月28日在京召开了"女性.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课题成果报告会"。"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农民工流动对儿童的影响"、"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法制建设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4个院长委托交办课题的负责人在会上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这4个课题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  相似文献   

7.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并促成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近年来在买卖春问题研究中"买卖春"、"嫖娼卖淫"、"嫖娼买淫"等用语上的变化,分析性别研究视角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影响,强调买卖春问题研究中自觉应用性别研究视角选用词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父权制是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性别、不同国别的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对意义阐释与理解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传播过程和实践效应.因此,不论著书立说还是课堂教学,传播主体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通过"提示"的策略手段,不断扩大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交流空间,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