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一接电话,晶那熟悉的声音便充满了我的耳朵,她依然是滔滔倾诉,说自己的孩子学习又进步了,老公又升官了,我仿佛看见了电话那端她那张写满得意与幸福的小女人的脸.我的心在她的兴奋中沉溺着幸福,一种惬意漫上心头.  相似文献   

2.
感谢失恋     
能感知痛苦的人生 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摘自诗集《唇边》 写这诗的女人失恋过。 不错,我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由于我和他的名气不小,便在不小的范围内很是哗然了一阵。怎么啦?究竟谁抛弃了谁?关切者不乏其人。 如果也像球赛似的有个“发球权”的话,可以说第一回是他,那“飘球”棒极玄极妙极了;而末一回轮到我,却将“球”掂了半天也没能发出去。咬  相似文献   

3.
我的同桌     
熊裴岚 《新青年》2006,(10):5-6
那分明还是很青涩的年纪,初到的班里有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而浪漫的女老师,她别出心裁地决定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此后3年谁是谁的同桌.说实话,在那样的年纪里,心中不是没有朦胧的期待的,当我迟疑着把手伸向那个写满全班同学名字的小纸盒时,也有过一点点脸红心跳.然而在我展开的纸团上,却是一个清秀的女生名字:程灵.旁边一个短头发女生嬉笑着把头探过来,大声念着我手上的名字:程灵!于是,在喧闹的教室里,所有人都突然听到了一声响亮的回应:到!是一个高个子女生,在9月的阳光里,穿着长袖的格子衬衣,剪着短而干净的学生头.片刻之后,全班"哗"的一声笑成一团,她也笑起来,她的笑容很灿烂,这成了我对程灵初次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幸福     
我越来越说不清到底谁是这个世界上的幸福者。在一个漫天飘雪的黄昏,街上到处是匆忙骑车回家的身影。红灯亮了的时候,那个手里拿着小旗的老人站在十字路口自顾自地喊道,下雪路滑,大家要小心些啊。他头上的雪已经积了老厚,一直滑到他的眉毛上。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被碰疼了。施与者他心中自然是温暖的,而被关爱者呢?谁也猜不透这共通的和谐后面那“怦怦”的心跳暗示着什么。我敢说,一提到百万富翁,大家都会联想到花天酒地、杯盏交错中的孤寂与空虚;而与清贫有关的似乎总是知足常乐者的怡然自得与祥和美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造成了如此遥远…  相似文献   

5.
海玲 《新青年》2006,(8):13-14
妈妈:您的来信我收到了。我来武汉的短短半年间,这已是您给我写的第7封信了。每次收到信,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您趴在炕沿上,吃力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着信,同时眼睛里又写满了幸福与期待的情形。每次,每次,我总是看啊看啊看,看到泪水止不住地流,直到浸透了那世界上最美的字迹!妈,您只上过7年学,现在又53岁了,这么多年没有写信,肯定会提笔忘字吧,而且,您的眼睛花了,我不知道我收到的每封信是您费了多大的神才写出来的,可是每次您都坚持亲笔给我写信。记得您在第一封信里说:“海玲,吃好,喝好,学习好,休息好,这才是最棒的!朋友要多交,活动多参加…  相似文献   

6.
《海内与海外》2021,(2):23-28
在京城里长大,生活了几十年,迷恋这里一切繁华和美好的我,从未料想过有一天会生活在异国乡村。只因多年前遇见了他一我的德国丈夫,随他来到德国乡村。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年复一年,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让我领略了德国乡村的美好,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在这里我也能为传播中国文化有所作为。纵然与祖国远隔万水千山,我总是感受到那千丝万缕的情思,将我和故土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7.
海棠花开     
雪侠 《新青年》2006,(11):20-21
A. 谁也不知道,我一直在等待一场爱情.很早以前,就有命师给我预言,在海棠花开的时候,我会迎来我的公主.那天,风吹,日落,院落里落满了残血的黄昏.命师笑得高深莫测,充满意味.那一刻,我感觉窒息.  相似文献   

8.
年逾“而立”的青年画家不群先生近年的新文人系列画作,即将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付梓。当他亲自把这一消息告诉我时,他的嘴角溢出一丝浅而甜的笑,那依然年轻、依然英气勃勃的眉宇间,瞬时闪过成熟和时空的深邃。我看见——他亮而黑的眸子里那不易觉察的泪花,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9.
跟谁说我不在乎网吧老板大吵了一架之后,我慢吞吞地挪着步子向教室走去。走在马路上,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心里依旧咒骂着那个该死的女人,为了三毛钱和我吵得不可开交。其实,我并不在乎那三毛钱,而是觉得吵架略带刺激,可真正吵过之后又觉得不过如此……同往常一样,我又迟到了。不知从何时起,对逃课已失去了兴趣,于是频频迟到。推开教室的后门,立刻有人回头看我。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敬了大家一眼,然后习惯性地坐在最后一排,任老师那卫生球似的白眼在我脸上急匆匆地寻找答案。然而,我的脸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写任何文字。我的到来显然打断…  相似文献   

10.
茶余     
喂!明明是"茶余饭后"嘛,怎么回事?为何将其"腰斩",只写个半截?此地的标题曰"茶余",仅想说说"喝茶之余"的闲事,记下在故乡与友人喝茶的琐碎。回到老家,因住的旅馆离L君的公司只数街之遥。平日得闲,常去他的办公室闲聊。在红木的几上摆着一套精美的茶具:那装备挺专业的。我知道,L君嗜茶,小冰箱里储满了各类好茶。那茶具也高档。素雅的德化白瓷,小巧玲珑,细腻剔透。L君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天使     
一学校正在修建职工大楼,把原来的宿舍楼给拆了,我只好搬到附近的一家四合院。院落很幽静,种满了月季花。我去的时候,它们开得正艳,院落的每一个角落都飘散着月季的芳香。房东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头发已经斑白,最让人忘不了的是那一双眼睛,给人的感觉像噙满了泪水,仿佛一眨眼,泪珠儿就会滑落一般。  相似文献   

12.
童年伙伴     
我小时候最恨的一个人是王大傻,发誓长大以后当交警不叫王大傻过马路。我和王大傻每天都为了争吃争喝争穿或谁干活干上一架。通常是我张着大嘴站在院子里哭。王大傻不叫王大傻,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一帆。王大傻是我打架时恼羞成怒给他起的。我家的墙上写满了王大傻大坏蛋。为这我妈妈揍了我一顿。我哭得越伤心越大声,王大傻越高兴,像过节一样上窜下跳。我上小学3年级,王大傻重复上1年级。他调皮捣蛋,语文30分,数学21分。老师说没法升级。邻居家的奶奶和大婶见了我就夸,这闺女多精神,两大眼滴溜溜转。王大傻听了就很生气,他也长着…  相似文献   

13.
夏游荷花淀     
初识荷花淀,是因为著名作家孙犁的同名小说,知道了荷花淀就在河北省的安新县。他写了荷花淀景色的美丽,也写了抗日战争中荷花淀人物的英勇。那月光下羞怯的新媳妇编织着银亮亮苇席的情景,与荷花淀的美丽、清香一起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使《荷花淀》的名字飞出了河北,飞出了中国。成为吸引中外人士心驰神往的一处胜景。去年夏天,我来到了久已向往的荷花淀,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而来到这里,你就会知道,这句话要反过来说了,这里名符其实地“听景不如观景”啊。你只有亲自来到荷花淀,你才能体会到,在人们见过的那些如珍珠、似明镜一般…  相似文献   

14.
文楚 《海内与海外》2001,(10):47-53
“匿名信、恫吓信都收到了……我确为生活写了不少稿,但写《金陵春梦》却不是为了稿费。我与蒋家没有私仇……如果爷儿俩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得以团聚,那我一定另写蒋的情况。”唐人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无事忙杂记     
近日中国文学馆要办个展览,专门展出作家朋友之间互赠的书画作品。在下既不会书不懂画。没给人写过字画过画,也从不向人求书画。书法名家,一字值千金(听说贤亮的字就到了这个份儿),怎好张口白讨?有次和贾平凹同时在一朋友家闲聊。那位朋友早有准备。铺开纸请平凹写字。平凹为那  相似文献   

16.
青钱枊     
正在北京家中,我剪开一个来自江西修水的信封,一张绿色的卡片映入眼帘,几片柳叶衬托着盈盈的茶杯,一缕馨香似飘了出来。哦,这是朋友寄赠的"青钱柳"优惠购茶卡。小小的"绿卡",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江南的暖暖秋色中。平生爱树,树中喜柳。民谚云"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是报春树。幼时读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就想那一定是写柳树的,因为家中小院里的柳树就长着细  相似文献   

17.
最美的平凡     
父亲做了一辈子的煤矿工人,我记忆里年轻时候的他,总是幽灵一样地让我惧怕;白森森的牙齿,黑黢黢的面容,不笑的时候,只有那眸子是亮的。曾经有一年,陪他下过一次井,在N米深的地下,我突然觉得,黑原来是那样地让人绝望和恐怖,一种几乎使我窒息了的无助和空茫,让我下意  相似文献   

18.
怀念野菜     
我出生在山东莱洲湾畔农村,在那片翠环绿绕的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身上粘满了故乡温暖的阳光。  相似文献   

19.
正艾芜是一位流浪型作家。流浪,说明他走过的地方比常人多。我前些年在一本书里谈艾芜的创作,把他的《大佛岩》看了数遍,那是写他们四川一处胜迹的散文。我知道不少人也写乐山大佛,好像胜不过他的这一篇。艾芜前半生,在漂泊中过去。这会儿,我在他的故居——一个四合院的阳光下站定。这里有他的生命,那颗文学灵魂不曾一刻离去。四围填满宁谧,不出什么声响,  相似文献   

20.
森獴 《新青年》2015,(4):20
"他躺在那里,像一本人体圣经,写满了苦难……"提笔时辗转反侧,越是高山仰止,越是不知该如何开场,思量许久,选定了亨利·米勒《柯利希的宁静日子》中的这句,这亦是我第一次翻看弗洛伊德晚期画集时的感受。无论是他的肖像画或是裸体画,透过画家雕塑般浓厚、粗糙、充满力量的笔触,世道沧桑在画中人身上打下的烙印,种种折磨与苦难跃然纸上,俨然是一道肉身的纪念碑,一处坍塌的躯体形成的废墟。在这废墟中行走,那残酷的真实感总是会引来些许哀叹,令人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