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自从有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后,就开始在观察、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思考世间一切是如何出现或产生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人类早期哲学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印度哲学几千年的发展中,无数哲人对世界形成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或猜想。归纳、总结这些看法或猜想对把握印度哲学的基本线索无疑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虽然极为丰富,但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却是四种,即:转变说、幻变说、积聚说  相似文献   

2.
汪长明 《东南亚》2011,(3):33-39
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作用下,英属印度教派矛盾加剧,导致穆斯林民族主义兴起,巴基斯坦立国运动正式形成。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现实转变。  相似文献   

3.
1991年以来,劳动制度改革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印度劳动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四部法律。在改革的目标上,一派观点认为重点和方向是放松管制,赋予企业更具弹性的雇佣权;另一派认为重点应该是通过扩大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工人应对雇佣灵活性的风险。印度劳动法改革的困难首先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化导致政府、工人和学术界在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上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难以取得政策共识。从国际经验的比较来看,如果不同时进行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质量的经济改革,印度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会受限。短期内,印度劳动力制度改革难以有重大进展,但其联邦制结构使得这项改革能在地方开展试验。  相似文献   

4.
和《火神往世书》相比,《毗湿奴法上往世书》中的文论与画论颇有特色。该书的隐语论、绘画起源论、画味论、画德说、画病说、绘画功能说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的印度古典美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根本的社会原因,佛教也是如此。原始佛教诞生于列国时期的印度,除了重视哲学和宗教的社会文化特征外,破碎的政治板块以及以婆罗门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催生佛教的主要动力。此后,部派佛教和大小乘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乃至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湮灭,无不体现出印度政治版图的变迁。印度佛教的兴衰无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政治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光绪四年(1878年),一个叫黄楙材的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被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派往印度游历,“察看情形”。这是近代中国官方派至印度的第一位出访者。他在印度游历了许多地方,记有日记、剳记,绘制了五印度全图,归来后,又写了《游历芻言》一卷和《西徼水道》一卷送总理衙门存览。这次游历以新的感性知识充实和加深了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在中国人心中,两国的距离因他的这次游历似乎一下就缩短了很多。丁宝桢安排这次出访是出于筹划西南边防的考虑,这在他向光绪皇帝上的奏折中说得明  相似文献   

7.
廖波 《南亚研究季刊》2013,(1):31-35,49,4,5
印度纳萨尔派武装的崛起,是影响印度“大国崛起”的一个重因素。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印度纳萨尔派武装日益活跃,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虽然目前看来,印度纳萨尔派武装在全国范围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其活动却能严重地恶化印度的国安全形势,并掣肘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纳萨尔派武装不同于印度其他的许多极端主义组织,它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因而印度各种社会不公、社会矛盾都能为其利用,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因而印度政府同纳萨尔派武装的斗争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仅就拉美的财产类型看,有财产私有制,有财产的社会功能制,也有财产的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在贝拉斯科改革之前的半个世纪中,秘鲁的财产制经历了私有制向社会功能制的转变;贝拉斯科改革启动后,其财产制度又迅速走向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并通过农业土地改革、工业企业改革和外资国有化改革表现出来。从财产的私有到社会功能的转变已经是大变革,而从私有到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则可认为是革命的巨变。前一种转变没有根本动摇私有制,而后一种转变则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私有制。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贝拉斯科改革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这场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贝拉斯科的改革不彻底,而是因为其改革动摇了国本。贝拉斯科改革未能正确处理财产权社会化和财产权国家化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对个人合法财产权利的保护,滑向了财产权国家化这一极端,未能处理好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协调和整合。  相似文献   

9.
近代初期 ,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贸易结构主要是因自然禀赋差异而产生的稀缺性货物交换。随着英印殖民当局对西藏经济侵略的扩大和加深 ,西藏与印度的贸易结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西藏逐步论为英印市场的原料供应地和英印工业产品和武器军火的倾销市场 ,西藏经济转变为半殖民地经济  相似文献   

10.
薛克翘 《东南亚》2012,(2):58-62
从1947年印度独立至20世纪末,印度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变迁。印地语小说界也出现了很多的流派。这些流派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一方面是印度社会情绪,尤其是印度中产阶级情绪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安光 《国际观察》2004,6(6):45-51
全球治理论是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变迁开始出现了“后国际政治时代”的特征 ,世界政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全球治理论的视角 ,探讨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控制领域市民社会组织的作用 ,指出主权国家中心论在该领域存在不足 ,全球治理则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印度影响最大的民族主义观念主要有两种,即印度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绝大多数政党,包括执政达45年的的印度国大党和中左翼的人民党、共产党等,都是公开主张世俗的印度民族主义的政党。印度人民党则是以大力弘扬印度教文化为己任、主张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党,其在印度中央政治舞台上的快速崛起,在国际上和印度国内都敲响了警钟。从国际上说,主要担心的是这个右翼政党的强硬政策,特别是对穆斯林的强硬政策和外交上强硬的核政策,是否会加剧南亚地区印度教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激烈冲突,加剧该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美贸易战,印度基于务实平衡的立场,采取了扩大产品出口、加紧争夺制造业产业链投资以及采取主动性防御措施的策略,借机扩大印度经贸利益,振兴印度制造业。从贸易转移来看,印度已从中美贸易战中获益,部分产业产品出口显著提升。不过总体上印度的国际贸易地位仍难以获得根本改变。从产业转移来看,印度吸引全球供应链和海外投资具有较强潜力,但抓住外部机遇更多还有赖于印度国内的劳动力、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和环境的支持和完善。因此,印度借中美贸易战之机采取的务实策略对印度经贸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浅议拉丁美洲印第安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第安人问题是拉丁美洲主要的民族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印第安人的定义和识别,拉美印第安人的现状、拉美各国政府对印第人的政策和拉美印第安人问题学者的主张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印第安人的定义和识别“印第安人”这一名词来自一场误会。当1942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时,误认为他所“发现”的新大陆是印度,所以将当地土著称为“印度人”。为与真正的印度人相区别,中译者把它译为“印第安人”。其实,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印第安人”与印度人没有任何关联。我们现在所说的印第安人一般是指美洲主要土著及其后裔。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相似文献   

15.
拉美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源于对国家经济职能认识的转变。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极端的主张认为,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几乎完全放任的政策;另一种主张认为国家仍应在以私营部门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目前大多数拉美国家实行的是第二种主张,实行第一种主张的并不多见。阿根廷给人的印象是所有部门、行业都可以搞私有化,似可划归第一类。然而,不论在实行哪一种主张的国家里,我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私有化所追  相似文献   

16.
近二、三十年来,印度史学界出现了可称为“新史学派”的流派,这一派的史学家们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多有相近之处。他们着重于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对印度古代首陀罗的解释,可供我们讨论这一问题时参考。下面我在说明一点自己的意见的同时,也介绍一些他们关于首陀罗的看法。 (一) 古代印度瓦尔那制度(一般译种姓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而首陀罗是最  相似文献   

17.
在解释印度族群冲突成因方面,既有的解释可被归类为两条路径,即政治解释路径与非政治解释路径。在政治解释路径中,既有解释主要包括精英动员论、身份建构论、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论;非政治解释路径主要从公民社会交往程度、全球化与经济竞争、人口迁移、身份差异、国际因素、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出发分析印度族群冲突。印度族群冲突成因复杂,两条既定解释路径的不足是:强调单一解释因素;没有说明因果机制;缺少一个宏观的解释框架以说明各种类型的族群冲突成因;没有提出一个印度政府应对冲突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考察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以来印度对华战略的转变过程。莫迪上台以来,虽然学界就印度对华奉行对冲战略逐渐形成共识,但本文研究发现,加勒万河谷冲突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印度对华政策实际上经历了从对冲到制衡再到对冲的演变过程。本文首先从概念层面,对制衡战略与对冲战略进行界定与比较,建立了主要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将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对华战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4—10月,印度对华主要奉行了制衡战略;第二阶段,从2020年10月至今,印度对华战略又重新调整为了对冲战略。印度战略行为调整的动因,本文认为这与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印度对中国实力与意图认知的调整、印度国内局势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俄罗斯民族的起源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似乎是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历史课题。十月革命后,在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政治流派,“在历史哲学文献中称之为‘革命后的’思想流派,这些流派之一就是欧亚主义。”1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一词是从其同根词Евразия(欧亚大陆)演变而来。《苏联百科词典》对Евразия的解释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在北半球(其部分岛屿在南半球),面积约53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亿(1976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和苏联。欧亚大陆包括欧洲和亚洲2。欧亚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哲学和…  相似文献   

20.
欧亚主义是俄国思想史上一个独特的流派,其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斯拉夫主义、达尼列夫斯基的文化类型学说、列昂季耶夫的拜占庭主义思想。可以说,它是“俄国几个世纪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