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与民主     
高峰 《党政论坛》2003,(5):44-45
对话是最常见的交谈形式,因为运用方便,出现的频率便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可以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解说。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智者,就多采用对话的方式来传播思想。 然而,中国的古人似乎没有这样的雅兴。在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能够找到的只是一些君王的命令或演说,像“诰”、”誓”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上古的君王大都具有“君”“题”合一的身份;也就是说,无论从等级上抑或知识上,君王都远远高出他的臣民,因而也就差不多等于是智慧的化身了。于是,君王在下达命令的时候,固然无须向臣民说明什么道理;同样地,臣民也不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各级领导人同群众对话已成为全国许多基层单位活跃政治民主生活、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形式。不久前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吉和本校学生的对话,首都理治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对话,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些对话的特点是:双方平等探讨问题,气氛和谐;形式一问一答,针对性强;谈话坦率,实事求是。它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赵紫阳总理今年3月25日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和负责工作人员,应  相似文献   

3.
学生:我们青年学生,对民主问题向来十分关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民主问题就成了我们讨论的重要议题。今天我们请您来,想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不知您是否感兴趣。教师:很感兴趣。民主问题不仅学生关心,教师也十分关心。我们之间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同志和朋友关系。因此,我很愿意同大家一起就这个问题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学生:现在,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竞选制、议会制、  相似文献   

4.
5.
今年三月以来,我厂围绕两件大事,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民主对话活动,按照厂、车间、班组三个层次,党、政、工、团四条渠道,先后组织了11场对话,参加对话人数达362人,占全厂职工的三分之一。通过对话,活跃了基层的民主生活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敢”——统一思想,敢于对话开展民主对话,是个新课题。开始,厂领导顾虑很多:一是认为一、二月份欠产,加上电力不足,原材料不齐,一对话,怕产生更多的矛盾,影响安定团结,影响生产;二是认为理论性的东西讲不清,怕答不出,讲错话,下不了台;三是怕职工提怪题难题,收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30年后,中国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了一定的民主,赢得了人民革命的第一步。然而,又过去了40年,人们却发现,法定的民主与实际行使的民主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民主建设进展缓慢,除了受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治经济体制状况等条件制约之外,民族缺乏民主传统,人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甲:民主,这是一个多么崇高、多么富有吸引力的字眼.民主不仅仅是手段,而同时是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个目的.当今,民主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民主,孕育着人类社会民主理想的前景,更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中心问题. 乙: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经典作家们曾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共产党宣言》就把"争得民主"作为工人革命第一步的目标和任务.列宁也曾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相似文献   

8.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学说,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资源相结合,在中国形成了持续至今的民主潮流。民主是什么?人们对它议论纷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民主资源?人们的回答截然不同。西方民主模式强势主导世界,但其光环正在消失。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正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政治能量与优势。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两大主体内容,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具有不同的本质意蕴。本质相同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具有一些形式上的差异,因此,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也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制度内容与表现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廖继红 《团结》2010,(1):10-12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政治的特有现象。作为政党,参政党也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推进者.其内部民主的发展同样对人民民主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党民主是民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在政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政党的党内民主、执政民主、国内党际民主、对外党际民主等内容。政党民主建设,说的就是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执政民主建设、国内党际民主建设、对外党际民主建设之有机联系和有机统一;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党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党民主制度的成长和政党民主行为的养成这三位一体上。政党民主建设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亟需以党内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党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90年历程中,伴随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折,党内民主建设理念的强化和协商民主传统的弘扬是我党建党理念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以追求最高水平的党内民主为自己的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带领全国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13.
从民主理论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对民主的建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对人民主权原剐的远膏、以财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特权的优先性、在政治领域的范围之内的民主、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方法与手段.可见,使民主定位于自由主义的政治框架之内是自由主义与民主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民主只能是自由主义式的"成为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信条.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霞 《理论视野》2008,(10):34-37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解决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把党的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则可能是三者统一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民主授权机制无疑是这两者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民本     
苏莉 《理论视野》2010,(10):38-41
民本和民主是侧重点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强调政治中"多数"的"权力",民本则强调政治中"共同"的"福利"。"多数的权力"注重政策制定的"程序","共同的福利"则注重政策实施的"效果"。民主要求制度设计中彰显"多数的权力",民本却没有特定的制度要求,君主制、政党制、人治、法治、礼治,对于民本只是手段,目标都是实现共同体的利益。不管是"君主民本"、"士大夫民本"还是"民主民本",为政的目的都要符合全体的利益。而如果为了实现民主,损害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则是违背民本理念的。因此民本有其独立的发展逻辑,不是民主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提起秦始皇,谁都知道他是一个专断的暴君,人人都知道他焚书坑儒的劣迹,读书人都会想到尉缭子对他的评价:“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  相似文献   

17.
社区民主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制度为扩大城市基层民主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法制化的平台.本文阐述了社区民主自治对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社区自治制度的主要内涵及发展现状,并就如何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促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问题作了建设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少数人,为了达到他们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罪恶目的,极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在他们眼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民主,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民主,只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有真正的民主。对于这种颠倒是非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谬论,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民主作为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人类早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耦合与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目标的民主,民主的本质决定了二者具有价值共性,组织特性决定了二者具有特点差异.一般而言,二者关系具有多种可能,各国有所不同.我国国情与党情决定了二者是一种非直接耦合式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而非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无论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还是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都须借助一定的制度平台或纽带才能实现.新时期,要使二者有效互动,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基层民主或社会民主推动国家民主与党内民主;要不断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为二者互动搭建有效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一.本文按照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线索,把20世纪社会主义内部关于民主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