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在当代中国,生态和民生日益成为热点话题,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民生思想。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优良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红线是民生建设的基本底线,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基石。研究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2)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习近平民生思想。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集具体目标、重要标准、根本途径、关键举措、重点内容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事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9)
对理想民生状态的追求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发展和改善民生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民生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新时代民生发展特点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理念,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解,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认同感,促进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出发,创造性地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科学回答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内涵,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蕴含着历史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直面国际国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在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从生态生产力角度、民生福祉角度和人类文明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化建设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既抓住了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又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贡献,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国家开展一切工作的重头戏。习近平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的民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地位,深化民生改革,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的民生观极具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越性,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在继承前人、立足当下、直面问题、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从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系统观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新观点和新论断,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指导,也为国际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以此为基,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系统工程,可从话语权场域、话语权基石、话语权表征、话语权进路等四重向度,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和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思想境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的民生观系统阐释了执政党的宗旨与努力的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民生问题的期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这块试金石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破民生之难,努力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建设规律,在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完整理论体系。“生命共同体论”、“绿色发展论”、“两山论”、“美丽强国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文明观”、“生态民生观”、“系统治理观”、“严密法治观”、“全球治理观”等十个原创性思想,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价值论、系统论、制度论、世界历史理论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这些“哲学之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南,也为破解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精品文摘     
《廉政文化研究》2015,(3):91-92
<正>本刊文摘摘编自各大媒体,敬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寄赠样刊及稿酬。欢迎作者自荐文摘。韩喜平,孙贺/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报告、调研、演讲和谈话中,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集目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的、体系化的民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晰的逻辑维度。从价值逻辑看,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利益、国家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从理论逻辑看,集萃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玄圃积玉;从实践逻辑看,耦合了中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和新时代民生实践、科学方法、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民生,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态民生问题凸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走生态文明道路是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形成了其生态民生思想。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民生是基本的民生构成;生态民生是物质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本主义是引发生态民生问题的制度根源;改善生态民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民生的改善,还必须将生态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民生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生态民生建设必须加强对私人资本的驾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理念是思想的灵魂、价值的凝练、理论的核心和实践的指南。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党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公平正义等。这些新理念不仅科学有效地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民生建设,而且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3)
正在全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并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这些论述,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深刻阐明了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四大重要关系:即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国内与国际、开放与自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确立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更为建设美丽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