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志宏 《法制博览》2024,(12):105-107
《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法律关系的规定以及继承公证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法典》视域下,继承公证实践需要遵循新的法律规范,确保公证过程的公正、公平和效率。本文从继承的含义、继承公证的作用两个方面对继承公证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了《民法典》视域下继承公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继承公证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屈坦 《法制博览》2013,(7):112-113
我国现行继承制度同时规定了当然继承制度与放弃继承制度,由于此两种制度价值理念的不同,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同时规定两者会导致法理上的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然继承主义与放弃继承制度概念、立法理念及冲突的梳理和分析,来解决两种冲突理念在一个现行法律体系中如何协调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仕菊 《法制博览》2013,(11):243-244
我国的《继承法》涉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对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对社会和谐、家庭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律师见证制度在《继承法》的条款下确定,起步较晚,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继承人和被继承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律师遗嘱见证制度的特点、程序入手,对律师遗嘱见证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遗嘱见证人数,遗嘱见证人资格和见证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和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京会 《法制博览》2015,(8):223+222
在现实生活中,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大部分农村妇女的继承权得不到保障,这是现行法律和传统习俗的冲突在女性继承权上的体现。为了合理的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关女性继承的相关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只有男子有继承权,唐代以后出现了关于绝户女儿的继承权的规定。在绝户女儿继承的问题上,唐代完全保护绝户女儿的继承权,宋代进行了限制,明清法律几乎完全剥夺了绝户女儿的继承权。唐代和  相似文献   

5.
苏袁 《法制博览》2013,(1):235-236
鉴于对未成年人子女、配偶继承地位的保护,并对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考察,并结合我国的继承制度,加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从子女、父母继承地位的确定、配偶的法定继承顺位及份额、配偶的先取权出发,完善我国子女继承权与配偶继承权,以实现保护力度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苏勇 《法制博览》2022,(2):121-123
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法律援助制度与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区别,探讨了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公证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建立健全完善我国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吴登宇 《法制博览》2013,(10):72-73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国际私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公共秩序保留也称作"保留条款"。是一个国际的执政法律中应该重视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本文针对中国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立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做出了,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对中国法律的制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周需亮 《法制博览》2023,(22):121-123
随着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民法典》的施行,取消了公证遗嘱效力高于其他形式遗嘱之规定,在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中作出新的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民法典》实施后,公证遗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遗嘱仍然具有较大优势。无论是公证遗嘱还是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等其他形式的遗嘱,当立遗嘱人死亡后,都需要对遗嘱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方能对遗嘱进行执行,实现立遗嘱人的遗愿,遗嘱检认问题亦随之而生,遗嘱检认也必然会成为“民法典时代”民事法律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证在遗嘱、继承领域深耕三十多年,必然会在遗嘱检认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遗嘱信托是一种遗产处理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新增关于遗嘱信托的规定,是与时俱进地对现实社会发展做出的精准回应,彰显了私法自治。但是,在目前我国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之背景下,遗嘱信托因其破产隔离功能,与个人破产制度的适用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为此,我国信托立法应完善欺诈性信托撤销权的相关内容,同时在未来个人破产立法中,吸收国外对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经验,明确规定委托人实施欺诈性信托时的债权人撤销权。  相似文献   

10.
继承法是以调整和规范民事继承行为为主要对象的民事法律。我国《继承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修订和完善,其中许多规定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实用性和规范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应当尽快修订《继承法》,提高继承法律的权威性,为尽快构筑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修订现行《继承法》的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和商榷,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修订《继承法》过程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马鑫 《法制博览》2013,(3):187-188
遗嘱自由是私法自治和所有权神圣精神在民事继承领域的贯彻和体现,是继承法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程度地限制自由将具有更高的价值,那么就有必要对自由实施合理的限制。特留份制度是对对遗嘱自由的恰当限制。我国继承法却对特留份制度毫无规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继承法已经暴露出它的弱点和局限性,因此对特留份的思考是有必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李桉 《法制博览》2013,(2):183-18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房屋拆迁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尽完善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城市房屋拆迁进行规制,从而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对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一些见解,进而为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静 《法制博览》2013,(9):210-211,16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征地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征收法律现状以及在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存在的法律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以期为完善我国农用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并不陌生。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由道德呼唤转变为法律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个人人身权益和社会权益。作为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结合,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商洁玲 《法制博览》2013,(10):188+185
《公司法》确立了股权继承制度,但规定十分简略,本文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试图论述包括继承中股权转移的时间、股权的主体、股权共有中共有人构成的具体确定和共有股权的具体行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范慧 《法制博览》2024,(6):118-12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重,老年人的权益保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本文旨在论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文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论述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论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研究;第四部分论述如何完善老年人权益法律制度。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法律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应重视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对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完善法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使职业年金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年金制度的立法化进程。文章从赋予职业年金的法律地位、建立《职业年金法》、完善相关法律配套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职业年金制度的法律构建。  相似文献   

19.
胡雯欣 《法制博览》2023,(33):118-120
为了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推进市场监管转型,需基于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监管转型情况,全面推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在立法上较为散乱,运行效率和监督管理尚存在诸多缺陷,难以适应商事登记制度发展完善需求。基于此,本文梳理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属性及功能,深入全面剖析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完善建议,实现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革新。  相似文献   

20.
王珂 《法制博览》2015,(7):74+67
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行为保全的规定,相比较中国,国外其他国家已具有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借鉴域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