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类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对于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强.本文从宏观上就经济犯罪进行了论述,同时将各具体的经济犯罪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胡光 《行政与法》2006,(10):64-65
罪刑法定作为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经典。通过对传统和当代的国内外学者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对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进行探析,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形势,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法国于1992年7月22日通过、1993年9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对法人犯罪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法典式的法国立法曾对大陆法系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法国新刑法中关于法人犯罪的规定,仍不乏其借鉴意义。本刊特将有关部分译成中文刊出,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4.
1996年饿联邦刑法典被频繁修改,并存在诸多错误,现行的俄罗斯刑法典必须被进行实质性的修改.俄罗斯刑法典的困境是与其法典的自身结构、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在刑事立法方面的角力以及立法者的立法技术问题有关的.  相似文献   

5.
刘佳 《法制与社会》2013,(18):269+283
新加坡刑法典自1871年制定以来一直沿用至今,2007年刑法经历一次重大修订,讨论提高刑期,加重刑事处罚,以及同性恋入刑,婚内强奸,未成年人性保护等。本文对修订过程作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此次刑法的修订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普通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是由立法文件规定的法规总和,而是在司法实践中,由英国最高司法机关—上诉法院和上议院的判例组成。判的法讲究遵从先例的原则。普通法罪是指由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创立的罪名,体现了普通法的传统。在当代的英美国家,虽然具有相当多的成文法,但仍保留了普通法罪,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蒋慧玲 《现代法学》2003,25(5):73-77
俄罗斯1996年新刑法典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模式沿袭了1958年以来苏俄刑事立法采取的形式———实质概念模式。但是,新刑法典的规定和变革因批判地继承民族立法的传统,特别是反映俄罗斯刑事立法和刑法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显得更为科学和合逻辑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典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规定深受苏俄刑事立法的影响,但是,由于俄罗斯新刑法典的变革,两国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表述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区别。这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附属刑法是刑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然而,我国当前却存在虚置附属刑法而完全依赖刑法典来治理犯罪的现象。为进一步发挥附属刑法的功能和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单一刑法立法模式,转而采取多元的刑法立法模式,并重构附属刑法规范的结构,以期实现附属刑法与刑法典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附属刑法是刑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然而,我国当前却存在虚置附属刑法而完全依赖刑法典来治理犯罪的现象。为进一步发挥附属刑法的功能和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单一刑法立法模式,转而采取多元的刑法立法模式,并重构附属刑法规范的结构,以期实现附属刑法与刑法典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能否直接引用以及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作为判决之根据的问题,学者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认为,对于在审判实务中引用刑法修正案,首先,总的指导原则是,刑法修正案无法直接作为判决根据的法律文本,刑法修正案只能是内容上被引用,而形式上不能作为判决书的法律依据加以援引。其次,应根据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修正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行政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具有双重违法性。为有效地惩处行政犯罪,其惩罚机制也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针对行政犯采用的是一种依附性的立法模式,就是有关于行政犯的基本罪状和法定刑都是在刑法典或刑法单行法规中规定的,只是在处罚罚则中对追究刑事责任做出笼统的宣告式表述,这种模式下激发成文法体制下刑法条文的机械化与行政法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独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即坚持刑法典总则的原则性指导,在行政法律中设置具有独立罪名和法定刑的法律规范。这样有关行政犯的规定就可以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法律,直接依据该法规认定行政犯具体罪行的内容,有利于保持刑法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2.
蒙古国原称蒙古人民共和国,其现行刑法是2002年9月1日实施的《蒙古国刑法典(修订)入本文在简要评述蒙古刑法立法的渊源后,指出现行《蒙古国刑法典(修订)》的规定具有具体明确的特点,并论述了现行《蒙古国刑法典(修订)》所体现的现代刑法思想: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体现实行过限理论;在总则中明确规定连累犯;明确规定生产和调查研究中的合理风险行为不构成犯罪;六十岁以上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行刑社会化程度高;设立了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前科消灭制度等。这些先进的刑法理念,对于中国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法典化作为一种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法律现象,具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使命。法典化是19世纪欧洲具有显著时代标志的社会事件,其最大实践抱负就是要为法律的发展提供一个垂范永久的统一框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法典化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面向。解法典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法典化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打破统一、促进融合的过程。从思维模...  相似文献   

14.
陈忠林 《中外法学》1997,(5):100-109
<正> 在我们刑法学者眼里,意大利意味着贝卡利亚、龙伯罗梭、菲利、加洛伐洛、格拉马蒂加等一大群在近、现代刑法学领域中为各大流派确定理论坐标的超级巨星,意味着这些刑法大师们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刑法理论的里程碑。意大利之所以有“刑法的故乡与摇篮”的美称,并不是由于贝氏等人对现代刑法学各大流派的形成有创业奠基之功,而是因为早在中世纪,意大利的注释学派,特别是后期注释学派刑法学家就已从对古罗马法的研究中总结出了现代刑法的许多基本原则,从理论上勾画出了现代刑法制度的基本轮廓。不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对意大利刑法制度及刑法学理论的现状都不仅了解不多,而且往往存在一些重大讹传。全面介绍意大利刑法中尚未为我国刑法学界了解的东西,显然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任务。在这里,笔者只想根据自己手里有限的资料,澄清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典的几个带普遍性的重大误解。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生活态势下,刑法典之实际运作很大程度依赖于犯罪论,以此作为中介性理论工具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精确加以对接,从而切实做到依法断案。中国和德国的犯罪论之构造差异,根源于两国刑法典对犯罪的不同规制方式。德国刑法典中规定的两重样态的危害行为,已注定了其犯罪论体系在基本结构上只能形成“客观不法/主观归责”的阶层式构造,进而在方法论上呈现一种从客观到主观的分析路径。中国刑法典中单一样态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决定了犯罪论体系毋须采阶层式构造而只须在既定的四要件体系的基础上,切实理解并诚心接受德国理论分析犯罪“从客观到主观”的路径模式。明确刑法典对犯罪论的这种制约关系,对中国刑法语境下构造科学实用的犯罪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1章专门规定了刑事责任免除制度,但并未穷尽免除刑事责任制度的规范,其中没有涵盖因对未成年人适用教育感化措施而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形。免除刑事责任的制度主要包括:因积极悔过而免除刑事责任、经济领域犯罪免除刑事责任的相关案例、因与被害人和解而免除刑事责任。分析上述刑事责任免除制度的适用条件与根据,揭示立法技术上存在的缺陷以及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金融刑法立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远 《法商研究》2006,23(2):35-41
金融刑法的立法模式从理论上讲,存在刑法典模式、以刑法典为主的模式、特别刑法模式、以特别刑法为主的模式四种不同类型,而在我国刑法语境下有讨论意义的是以刑法典为主的模式与以特别刑法为主的模式。决定金融刑法立法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政治的三个方面。我国当前以刑法典为主的金融刑法立法模式有其必然性,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我国金融刑法的立法模式改采以特别刑法为主的模式同样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赵国强 《中外法学》1997,(3):104-105
<正>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 根据《澳门刑法典》规定,罪刑法定作为一项基本的刑法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定罪判刑而言的,即对某种行为施以刑事处罚,必须以作出该种行为之前的法律已将其列为犯罪,并且表明可科刑者为限;二是指保安处分而言的,即对某种人身危险性科处保安处分,必须以该种人身危险性存在之前的法律已将其视为科处保安处分的前提为限。为了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权威性,《澳门刑法典》第1条还明确规定,禁止以类推将  相似文献   

19.
冯亚东 《中外法学》2012,(3):607-625
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生活态势下,刑法典之实际运作很大程度依赖于犯罪论,以此作为中介性理论工具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精确加以对接,从而切实做到依法断案。中国和德国的犯罪论之构造差异,根源于两国刑法典对犯罪的不同规制方式。德国刑法典中规定的两重样态的危害行为,已注定了其犯罪论体系在基本结构上只能形成"客观不法/主观归责"的阶层式构造,进而在方法论上呈现一种从客观到主观的分析路径。中国刑法典中单一样态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决定了犯罪论体系毋须采阶层式构造而只须在既定的四要件体系的基础上,切实理解并诚心接受德国理论分析犯罪"从客观到主观"的路径模式。明确刑法典对犯罪论的这种制约关系,对中国刑法语境下构造科学实用的犯罪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