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逐步扩大。“环境权”这一新的权利观念,是世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必然产物。我国现行的环境基本法以及诸多的单行环境法规,都未确立“环境权”这一法律概念,而对公民的环境权保护则更无从谈起。在理论界.对“公民环境权”的研究,亦是一大冷点。笔者拟就“公民环境权理论及渊源”、“公民环境权的设定”、以及“公民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的冲突”等方面略抒己见,以寻求“公民环境权”在理论上的价值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一、公民环境权理论及其渊源公民环境权理论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理论借重民法等部门法的理论优势以及谋求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应当成为环境权研究的新思路。德国民法中一般人格权的权利构造与历史演进对环境权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一般人格权在德国被视为一种“框架权利”,区别于具体人格权。实证研究说明推动一般人格权的历史演进具有四个重要的因素。分别是民法的功能缺路、宪法的宽泛保障、判例的偶然契机、理论与实务并举。联系环境权,不难发现,环境权与一般人格权具有属性之共通。有鉴于此,环境权的权利构造应当包括一般环境权和具体环境权。此种权利构造能发挥解释、创造、补充和协调的功能。从环境权立法实现上看。应当划分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入宪和作为一般环境权入宪两个不同阶段,并通过把握司法审查环境权案件的机遇和增强司法判例的参照作用以实现环境权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权的概念及其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理论是环境法学大厦的基石。关于环境权的概念 ,目前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对环境权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良好环境中生活 ,以及合理开发使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包括公民环境权、单位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 ,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权的属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探讨环境权入宪问题之前应首先就环境权主体问题加以明确。受非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有学者主张将"自然体"作为环境权主体,但从权利本身及逻辑自洽角度都难以实现其主体价值证成。以"人"作为环境权主体的理论中,公民、公众、国家及社会等主体各有其局限性。环境权主体的确定既要求实体性与整体观,又要求区分权利享有主体与行使主体。结合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环境权主体宜界定为人类,人类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尽管我国当前尚未明确环境权,但我国《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及其指导下的环境立法确保了环境权利的实现,而"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宪更是为人类环境权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5.
环境权的提出和发展透视了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事实,思考环境权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综合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立法情况的基础之上,对环境权加以必要界定,既而厘清环境权与人权的关系,并借助传统权利、程序权利(如公众参与权利)、义务规定和人权法律最终实现环境权。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衍生问题困扰人类已久,人们对这一问题已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而环保法律规范在贯彻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对我国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非法狩猎罪的刑事判决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环境保护的阻力来源之一仍在经济层面。唯有充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平合理分配,消灭贫困,严格公平公正执法司法,保护公民环境权并有效救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型环境权的地位非常重要但理论上却处于凌乱状态,必须寻找新的出路。环境权是抽象的体系,各自分别选择其中的某一层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代为整个体系做出结论,整合起来的环境权则是似而非、莫衷一是。出路是,按环境权在市场、社会和国家三大领域的布局,分为市场的经济环境权、社会的公民环境权以及国家的政治参与环境权,三者的个性大于共性;按"权利状态二元结构"原理,明晰市场与政府在环境权管理方面的职能和分工,政府是动态性环境行使权的管理者而非参与当事人。可以入宪的是社会性公民环境权,但应将"加强社会立法"入宪,因为公民环境权属社会法范畴。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经济运行本身的问题,而且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政府管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是否协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保障与我国经济安全内在联系的视角阐述社会保障功能对化解经济运行及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作用,讨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对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的私权化环境民事权利的确立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私权化的理论依据应建立在对环境法和环境权的属性界定的基础上。环境法是社会法 ,环境权是社会权 ,环境权的私权化是环境权社会性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经济性决定应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 ,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环境权私权化的必要性。环境权私权化的基本思路是在环境法部门中架构环境民事法律制度 ,具体模式是建立环境民事权利制度、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环境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信息权是遗传资源领域的重要权利,其中,遗传资源信息权是新型权利。为了更好的保护遗传资源,实现遗传资源领域的权利重构,应当分析论证环境权、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信息权之间的权利博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制度考量:在权利博弈与效率的双重考虑下,构建我国遗传资源信息权的可能权利模式;通过在先权利限制、不当授权预防与倾斜保护等,实现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信息权博弈中的制度平衡;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审查等制度设计,实现环境权与知识产权、遗传资源信息权的合作博弈。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有利有弊.总起来讲,在我国建立相对沉默权制度很有必要.这种沉默权有三方面内容一是采取鼓励、支持犯罪嫌疑人坦白交待、如实陈述的措施;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三是沉默权应当运用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2.
劳动权的权利谱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权是劳动者的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的有机结合.深刻认识劳动权的特性,需将劳动权的相关权利进行具体界定,以揭示劳动权的高位阶性、劳动权谱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以及劳动权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法是以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态出现的,表现为社会主体的诸种社会权利欲求;法律则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制度化的、实在的规范体系,国家权力是其后盾。把握法和法律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既是学理上的需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权公示原则是现代各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所奉行的重要原则,此项原则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来源于交易安全的保护。对物权公示制度的历史发展予以考察,物权公示的价值在于维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5.
诉权是一项制度性基本人权,是与公民实体权利密切相关的“权利救济权”或者“请求司法解决权”。它也是一种宪法性权利,相对于基于民事契约关系而产生的“请求权”而言,诉权对抗的是国家权力,是一种宪法性的权利。诉权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信用权的产生与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信用权的概念、内涵进行探讨,认为信用权为人格权。同时探讨了信用权的基本内容,包括信用的保有权、维护权和支配权。  相似文献   

17.
结合物权运行状态和情势进行梳理,物权有基础性实行效力、衍生性保全效力与转化性救济效力。实行效力契合物权本旨,表现静态归属和物权人得通过一定实行行为使物满足需求的动态过程。保全效力主要指物权请求权,属衍生性请求权,其独立性要求或重新认识侵权行为法的债法地位,或将其中物权请求权效力的内容还原归位到物权法。救济效力是物权的最终效力,也是损害赔偿之债或不当得利之债的效力,于此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合一。对物权效力作量的考察可帮助认识物权效力边界和作用范围。实行效力转化为救济效力时,不存在如债权获得救济时的“同一性”而是效力量受到了减损。可提出某些物权救济之债具有相较一般债权优先的办法来还原和保持物权效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公法私法相互交融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物权法>确立的规范并不完全限于私法领域,也涉及了诸多行政法领域的重大问题.要完善<物权法>,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要求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补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适应<物权法>的规定;借助行政法确定公共利益;救济制度要提升到物权法保护的标准;建立公物(公产)制度.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论要     
刑事诉讼法中的沉默权,是国家公权力与嫌疑人、被告人陈述自由权得到基本平衡的人权保障制度。处理好沉默权与讯问权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刑事案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因刑讯逼供产生的冤假错案,默示的相对沉默权,是现代文明法治发展的结果,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现状。  相似文献   

20.
再论沉默权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特有的对来自官方的提问拒绝回答或者保持沉默的权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和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前后,这一问题曾经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但时至今日,沉默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依然模糊。本文在总结学界观点的同时提出若干构想,故曰“再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