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中期的舆论倡导开始,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7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整整25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计达1800万人。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论世人如何评说,在新中国青年运动史上都有其抹不掉的历史地位。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比例大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城市里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首先是号召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要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乡,参加农业建设;紧接着又动员城市的毕业生下乡。因为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被认为是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导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直接原因有二个:一是城镇里不能安排新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70年代初,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时,便有不少西方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场运动,它们大多是联系“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制度、红卫兵运动等相关问题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讨论的。 1966年夏季狂飚突起的红卫兵运动曾使举世震惊。许多西方学者试图寻找这群年轻人如此狂热、过激、放肆的原因。英国学者约翰·加德纳撰有《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1958—1966)》,从西方观念出发,认为中国青年起而响应毛主席的“造反有理”一定有其社会根源,是在发泄对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迅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和稳定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等。而对青年来说,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上。他认为“两种教育制度、五种劳动制度”的实行导致了领导人之间和群众之间尖锐  相似文献   

4.
20多年前,一场令世人瞩目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兴起,大批的知识青年被组织到各处乡村进行锻炼。谁也没想到,ZO多年后的今天,一些昔日“洗脚上田”的人,竟会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脚下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其中,更有不少人重新“脱鞋下田”,从而形成了90年代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今日的广东,不论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在偏远的山区都可能看到这批重新“脱鞋下田”人的身影。与昔日不同之处在于,这批人已经历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洗礼和考验,有文化,有理想,懂科学,他们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根本性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婚姻是一个涉及面颇广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将城市青年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特定形式,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问题,而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上山下乡运动性质的理解。本文试从知青婚姻的政策、已婚知青的人数、知青婚姻的类型、已婚知青的难题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近10年中(从1967年底至1976年底)共有1400余万城镇青年走向农村、边疆。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极左路线对知青人格的摧残,灵魂的蹂躏,在血统论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  相似文献   

7.
“红卫兵”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是指“文革”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初高中生。“红卫兵运动”的实际概念是短暂,基本上从1960年“文革”始到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止。“红卫兵”已成为历史。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他们社会化的道路是独特的,在他们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笔者试图从中窥视这些青年成长的规律。 一、角色的剧变——人格的早熟与社会化的纷扰 红卫兵是“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主席的宠儿,从实际上看,是“文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大返城风潮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象60年代末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样,到了70年代未期,他们大多带着10年风霜、百样磨难,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又返回原籍。知青大返城绝不仅仅是一些偶然的知青突发事件所能铸就的,它掺揉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加之知青回城呼声日高和决策层知青政策的改变,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返城风潮洪流。  相似文献   

9.
关心“回流”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初,成千上万的农民大军离开土地,流向城市,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治理、整顿,压缩基建规模,一些地方进城农民开始大批回流。笔者最近出差江苏,就听说这个省目前已有40余万人从省内外各个城市返回农村,他们多数是苏北地区的农民;苏南地区的也为数不少,经济比较发达的吴县,近月间回乡农民就已有1.5万余人。 “回流”大军里有一部分农民是“候鸟”,他们春天外出,岁末返回农村,来春又将飞回城市。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如基建压缩后遣返回乡的建筑队  相似文献   

10.
引子“文化大革命”一场史无前例的荒诞闹剧将中华硕大的文化古国横扫成一片废墟。“文革”中四年的红卫兵运动、派战武斗、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古都北京之后,到1970年京城已是一片狼藉。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北京的知识青年中有两本书悄悄流传,一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另一本是《带星星的火车票》。一批黄皮书也随即传开,如《娘子谷及其它》、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新形势下的就业問題是以青年为主体的就业問題 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城鎮广泛出现待业现象,十年动乱期间,从全国城市动员了知识青年一千五百多万人上山下乡;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进城做工的农民,也有一千三百多万人。粉碎“四人帮”后,大批下乡青年陆续回城,不能及时安排就业,同时,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得不到就业,持续数年积累起来的待业青年有二千多万人,待业问題一时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題。  相似文献   

12.
工业大省辽宁,近两年在农业领域里出现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经济动态: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和农村昔日外出经商办企业而今重返农门的“老板”等各方势力纷纷将资金投向农业,其力量不可小视,正在形成一股值得关注的社会资金“上山下乡”潮。  相似文献   

13.
菁菁 《党政论坛》2014,(18):18-19
1979年2月,几百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如潮水般返回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按规定,知青返城是要安排工作的,一般都被分配在国营和集体单位。而当时返城知青规模庞大,根本无法全部安置,就业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型骚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开闸放水”,也就是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让他们自谋出路,解决就业。  相似文献   

14.
有种现象也算是个老毛病 了,这就是“上下一般 粗”:上面一个政策下来,他既不“消化”,也不“加工”,就直筒筒地往下“贯彻”。而从传媒的报道中不难看出,时至今日,这种毛病在一些地方好像并无改观。 比如“退耕还林”。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任务,也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好事,但有的地区却将试点平均分配到各乡各村及农户,致使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回去;有的地方则将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和土壤条件较好的缓坡耕地也纳入试点一次退耕,形成了不少“全退户”,致使有的农民失去了基本口粮。如此不讲计…  相似文献   

15.
年关将至,又到了一些人送礼和收礼的“黄金时刻”。此时,却也有人为退礼而苦恼。有一位为官的朋友,曾对笔者诉苦道:“退礼也不是容易的事,往往好话说尽了,你推我阻,打架似的,累得很,有时还伤了感情,得罪了人。”由此,笔者想到了年关如何“防礼”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一位省级领导曾在一些内部会议上说,东北人中不少都是当年闯关东的后裔,从遗传学角度看东北人应有“闯”的基因,但从实际情况看,东北过去的优势使部分人的“闯”基因休眠了,有的甚至发生了变异,现在必须千方百计唤醒这部分“闯”基因。老大自困“观念围城” 说起东北,山海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把中国分成了“关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末,一股寻找毛泽东的热潮首先在知识青年中兴起,历经数载,热浪不息。时至今日,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毛泽东”热透了我们的中国心。“毛泽东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人们赞赏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崇拜他的人格力量及精神境界,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我们透视“毛泽东热”的背后,却不难发现一些负面的东西掺杂其中。平心静气地梳理一下,不在“热”中迷失,确有助于“毛泽东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退休”,顾名思义就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休息,含饴弄孙,养花伺草,欢度晚年。这些老同志工作了一辈子,本该好好休息了,但值得敬佩的是一部分老领导,人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精神却未“退”下来,退而不休,仍然一如既往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操心劳神,在教育下一代的岗位上作出了令人赞叹的成绩。这与极少数党员干部不愿退、不让退,退下来牢骚满腹,甚至有的虽然身在岗位,但是思想早已“退休”的人相比,形成多么鲜明的反差!.人的衰老与退休是客观规律,无论哪一位领导干部总有一大都会从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一个人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布鲁塞尔专电“第三世界不是垃圾场!”这是近一个时期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欧洲舆论一致发出的警告和呼吁。事情要从意大利两千多吨含毒工业废料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四处碰壁之后,最近又返回欧洲的遭  相似文献   

20.
于建嵘 《求知》2010,(7):44-44
于建嵘在《嘹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当前最应当关注的是。底层知识青年的意识形态可能正在形成。也就是所谓的“愤青”意识。与主流价值观不同,这个意识形态反映了底层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