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又译为行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它不同于基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禀赋而产生的产业间贸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结合度指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贸易结合度越高的产业,说明该国(地区)在该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那么产业间贸易越明显;产业内贸易明显的产业,其对应的产业比较优势差距较小。中国与东盟产业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在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充分利用历史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内在联系及其调整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形成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贾继锋、李晓青(1997)认为,中国和东盟互补性最初在初级产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双方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上升,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日益成为主要的发展势头。产业调整中的互补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分工,市场容量的双向扩展又增强了产业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双方产业间互补优势的产品所占双方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本文借助现有统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以及对彼此贸易的贡献率,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c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Crubel和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  相似文献   

5.
利用东盟秘书处网站数据,深入分析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商品部门结构、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特点,为中国如何发展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的果蔬贸易在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2000~2009年作为研究的起止年份,首先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及其果蔬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选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东盟及其各国果蔬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用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东盟各国果蔬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影响着东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内贸易发展必将带动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以垂直异质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发展迅速,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现"剪刀差"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稻米贸易发展迅猛,不断增长的趋势明显,但双方稻米贸易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在探讨双方稻米贸易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出口集中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其动态与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双方稻米贸易具有市场地位极不对等、比较优势差异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等特征。本文对中国与东盟稻米贸易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依据BEC分类法,从1998~2008年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影响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及流向的因素主要有: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中间产品跨境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生产与投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成为零部件的供应方,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是逆差;地缘相近、贸易协定的签订降低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东道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盟工业品贸易有较大增长,商品结构向着较高层次方向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是东盟工业品贸易的主导类商品,各类工业品增长态势明显,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和商机。完善中国—东盟工业品贸易平台、增强工业品贸易的产业基础和优化工业品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中国有效开拓东盟工业品贸易市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2.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中俄边境贸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规模扩大,层次升级,拉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历经了一些曲折,但总体发展平稳。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一些制度性、结构性制约因素。中方应该整合各种有利条件,克服阻碍,推动中俄边境贸易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以俄商分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进行贸易为主。通过贸易,俄国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得到了极缺的物资,俄商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这种贸易对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1600—1774年南河阮氏政权存续期间,闽商与南河的贸易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该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1600—1639贸易爆发期、1640—1683郑氏垄断贸易期和1684—1774全面发展3个阶段。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闽商与南河社会的交流,带动了众多的闽人移居南河。相应地,福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得以在广南传播、发展与融合,为南河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闽越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3~2009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面板数据,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新加坡、越南的FDI及新加坡对中国的FDI促进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中国对文莱、柬埔寨、菲律宾的FDI及文莱对中国的FDI促进出口贸易;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促进进出口总贸易;泰国对中国的FDI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具有极强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在全国对俄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滑,地缘优势逐渐丧失。进入2011年,虽然从贸易数量上看,对俄贸易大幅增长,但从贸易内容、贸易形式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俄远东地区是黑龙江省传统的经贸伙伴,黑龙江省正面临着来自日韩和国内其他省市的挑战,形势日趋严峻。如何进一步挖掘潜能,发挥优势已成为黑龙江省开展对俄合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对国际货运需求的理解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于2004年11月3日至6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计划以后每年举办一次.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其对国际货运的需求也必将增大.为了应对这种增长情势,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E)下的国际货运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加强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贸易经历了1992~2001年的快速启动阶段和2002~2012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体现了两个长期隔绝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邻国在建交之后基于双方直接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后一阶段体现了中国入世后逐步发展为"世界加工厂"基于外部市场需求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人们对中韩长期贸易逆差的传统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东亚服务外部市场的生产型增长模式才是逆差产生的根源,看待逆差应摒弃重商主义贸易观,更为关注国民福利和公平贸易。中韩FTA将是推动中韩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它的建设虽面临策略选择、农产品贸易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定会成功。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致力于打造对俄经贸平台.该省对俄贸易经营主体特点为私营企业领跑出口、国有企业引领进口;对俄贸易方式主体特点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不可或缺、一般贸易方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贸易商品主体特点为传统商品和机电产品占据出口大部分份额而地产品份额小、机电产品出口创新高、自俄进口资源性产品仍占主流.  相似文献   

20.
中朝边境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在中央搞活边境贸易、兴边富民的政策下,沿图们江和鸭绿江的中朝边境线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不仅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对稳定边境地区的安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朝鲜经济的恢复,将需要大量的原油、焦碳、机械、原材料以及粮食、轻工业品。积极开拓朝鲜市场对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促进图们江地区跨国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