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生态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以来就被迅速地传播.当前生态旅游并没有得到预期较好的发展,且生态旅游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旅游心理学视角对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做一番新的探讨,并探索生态旅游泛化的根源,同时对此提出相应的控制举措,将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的心理过程分为爱国心、爱国情和爱国行。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并由低层向高层逐步升华。爱国主义对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行为规范,明确不同行业的爱国主义要求,把爱国心和爱国情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我国转型时期统一战线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推动统一战线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缩小贫富差距,为统战主体营造自我实现的稳定环境;努力解决失业半失业,为统战主体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拓宽参政议政渠道,满足统战主体政治上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周少岐 《岭南学刊》2006,1(4):69-71,68
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物质的生产力,是蕴藏与显现在生产领域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非劳动、非物质范畴不存在生产力问题,生产领域之外和生产过程之外也无生产力可言。近年来,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畸变与种类的蕃衍,不仅导致生产力的泛化,而且也造成了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与困惑;“征服”、“改造”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去蛮干,“和谐”未必就能杜绝生态失衡;强调某些因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将其过分夸大甚至神秘化,那就会走向真理的反面,有悖客观实际了。  相似文献   

5.
大调解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缓解法院解决纠纷的压力,也可以丰富人们处理纠纷的方式。随着司法实践对大调解的逐渐重视,大调解呈现出泛化的趋势,主体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理念认识不准、案件适用范围扩大。泛化的大调解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而且影响了调解组织的公信力、遏制了规则的形成。解决大调解的泛化问题,只有建立在对调解进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初春华 《传承》2009,(12):14-16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党的群众工作,了解作为主体的党的心理状态及作为客体的群众的心理状态对于群众工作的影响,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然而与群众工作却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国外学者对于群众心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远深刻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只是他们的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与实际的结合,大都取材于西方社会,与我国的社会现实有一定差别,这也就面临着要使群众心理研究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党的群众工作,了解作为主体的党的心理状态及作为客体的群众的心理状态对于群众工作的影响,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然而与群众工作却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国外学者对于群众心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远深刻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只是他们的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与实际的结合,大都取材于西方社会,与我国的社会现实有一定差别,这也就面临着要使群众心理研究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新华 《理论月刊》2001,(10):84-85
德育概念的泛化是我国德育理论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德育概念的泛化是导致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本文考察了德育概念的本义,探讨了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透视德育概念的泛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的泛化是我国德育理论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德育概念的泛化是导致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本文考察了德育概念的本义,探讨了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定华 《求索》2008,(9):83-85
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最高度一致的社会。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首先要有积极而和谐的健康心理。一个平衡而平和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高丽 《理论月刊》2004,(12):121-122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一门多极交叉的学科,它既可以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归入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的新闻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之所以称其为多极交叉学科是因为构成它的母体学科———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各自本身就是交叉学科。从本质上讲,大众传播心理学就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元 《前沿》2006,(12):175-177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使开发商、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受益,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在当前的旅游实践中,仍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认识模糊,缺乏规划,环境破坏,人造设施泛滥等问题。生态旅游的发展应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制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限制游客人数等。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它更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好促进其成长,利于教育者和学生关系的改善,并强化了心理教育的作用,可将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整合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星严 《传承》2009,(22):86-87
本文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它更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好促进其成长,利于教育者和学生关系的改善,并强化了心理教育的作用,可将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整合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王亦秋 《思想战线》2011,(Z1):59-60
生态旅游是昭通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昭通正处于生态旅游大开发的关键时期,研究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昭通生态旅游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源 《求索》2007,(2):189-191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完形心理学美学和现代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完形心理学美学实际上是作为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理论依据而出现的。因此,如何评价完形心理学美学就同如何评价现代派绘画艺术联系在一起。本文把完形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同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相联系,通过完形心理学美学来审视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以便在纷乱的艺术现象中,探讨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付海宾  李广鹏 《传承》2007,(5):60-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的时代主题,遵循了社会历史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决策,深刻理解社会文化机制的思想渊源和现状,有助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张巍 《理论月刊》2010,(1):54-56
因果性问题历来都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论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因果性也成为了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该领域中的因果性问题。全文主要通过论述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框架下的随附性论题以及还原论问题,对心理因果性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分析了意向性与因果性的联系,并以之为基础阐述了在物理学之外的专门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中因果性概念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旅游自古以来就与宗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宗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人类跨入21世纪发展旅游业并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宗教生态旅游尤其是佛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