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较大威胁,公安机关应研究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及特征,有效遏制其发展态势。同时公安机关需通过分析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对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即参与者进行剖析,并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事件的语词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从重视群体性事件传统意义的政治属性向重视以法律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观念的转变。应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3.
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 ,把握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 ,不能局限于群体性事件自身来研究 ,而应把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之下 ,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预防与处置的思路和方法 ,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仅迅猛,而且其事件的影响度和被关注度已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把握与控制能力。因而,研究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策略,对疏导舆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斌 《警察与体育》2000,(6):39-40,37
当前群体性事件在某些地区发案率很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及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危害很大,其影响面之广和处理难度之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所以,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的课题。本文围绕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对策措施作些分析和思考,为群体性事件研究做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严茂丰 《公安研究》2014,(4):31-36,83
近年来,因社会不公、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社会转型期问题的存在,我国群体性事件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并对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自然而然地与群体性事件结合在一起,并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和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发展的今天,如何依法、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维护稳定部门不得不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影响相比,无论是在法律、政策层面,还是认识层面,公安机关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均缺乏充分的准备。针对当前公安机关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依法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加强处置工作的依法性和科学性,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转型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渐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社会群体性事件,理解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策略,对于在改革条件下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组织和动员,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公安机关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尽快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同时要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由于数量的不断攀升,规模的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群体性事件往往会给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力量之一,能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不仅反映了其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长治久安,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处置原则、处置方法措施等进行…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迅猛的发展,但事物总是矛盾的,在经济体制改革正深入进行的同时,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各种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于未然,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解决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在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后,提出了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事件剧增,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控对策入手进行分析。本文就分别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法,例证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有利于决策部门从实质上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存在矛盾的客观反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如果群体性事件呈现继续增长之势,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由传统农工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变革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变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点和时代特征。在利益结构变化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透过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诉求复杂、组织程度增加的诸多表象,利益分化与利益表达、参与诉求与制度现实、矛盾纠纷与疏通渠道、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以及贫富分化与社会公平之间形成的深层次矛盾,成为影响群体性事件走向和趋势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人际传播密切相关。谣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也触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它有时的确会起到社会调节的正面作用,但由谣言而引发的集体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尽量降低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造成的风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一直处在高发期。目前,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主要因素。能否化解并加以有效解决,是衡量政府危机处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看,我国政府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认真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二,高度重视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第三,健全信息发布体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四,做好相关利益方的安抚工作,维持社会稳定;第五,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实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极容易变成网络舆情,对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增强新形势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探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生成、爆发、稳定、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为此,建立切实可行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确实是必要的,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及时、准确地实施预测、预报,尽早、尽快地做预防和处置工作,以降低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治理群体性事件应重视和加强情报工作:建立覆盖整个社会面的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报告制度,确保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及时、如实上报。加强对所获取情报信息的筛选、甄别和综合分析研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实现公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