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他们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与当时东方海上贸易格局的变迁以及双方各自在东方海上势力的消长息息相关,是构成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荷兰人于1596年首航驶抵爪哇开始了其从事东方海上贸易的行程,到1602年,先后有65艘荷兰船只分成15支舰队驶往东方①。然而,当时由荷兰商人们各自组成的十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小公司,与先期来到东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美国人相比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与之同时,在西亚,阿拨斯王朝自公元762年奠都巴格达后,其海运业更趋发达,他们通过底格里斯河开始同中国发生贸易联系。大量阿拉伯商人越过印度洋,涌入广州等地从事贸易,使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100年时间里,阿拨斯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当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特别是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的贸易,几乎全操在阿拉伯人手里。唐朝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英商在广州的贸易基本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其贸易额远远超过其他来广州贸易的各国商人,据说在道光九年(1829)左右,每年仅英国商船在粤海关缴纳的税银就达60-70万两之多①。他们从中国输出的货物绝大多数是茶叶,据不完全统计,在1719—1833年间,茶叶约占广州出口货物的70-90%。在18世纪末,英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叶已超过2磅,在1828年英国国内消费的7000万磅茶叶几乎全是由广州进口。18世纪中叶,一位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特(RobertConstant)曾这样说过:“是茶叶把欧洲的船只带到了中国,在运…  相似文献   

4.
十六世纪以来一直到了鸦片战争之前,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商人──海商,是否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当时的海外贸易的航运业,是否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初期资产阶级的航运企业?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说,十六世纪中国沿海一带的走私贸易商人的“海寇”,可以称得上是资产阶级先锋队(注/A)。有人认为明朝后期的海外贸易的性质,是“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性能”(注/B)。也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对外贸易的海商,已经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注/C)。有人认为明末之时“尽管…  相似文献   

5.
在那些替达官贵人从事海外贸易的人们当中,尤其是“官商”,有些人是没有人力依赖关系的商人,他们仅仅是向达官贵人借资本以经营海外贸易而已。例如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所谓“郑氏五大商”之一的曾走老,曾经数度向郑氏领取资本,从事国内、外贸易,在1655年或(其)以前,曾走老向郑氏领出本银数“万两,前往苏、杭二州,置买经锑泊湖丝洋货,将货尽交伪国姓讫”。又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三、四等日,曾走老就伪国姓管库伍字会手内,领出银五万两,商贩日本,随经算还讫。又十一月十一、二等日,又就伍宇舍处领出银十万两,每两每月…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他们还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制定了各种征税与外商管理办法,使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以前的各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处处以隋朝的灭亡为借鉴,对内精励图治,对外怀柔绥抚。他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则.其基本国策是:“君临区宁,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眼”o。这个国策为其后…  相似文献   

7.
晋江~1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造舟通异”,出洋谋生,自古已然。唐朝(618-907),古港泉州的海外贸易己相当兴盛,至南宋(112-1279)后期,海上贸易达到顶峰,其贸易量甚至与广州不相上下~2,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海港之一。兴贩海外,岁久迹熟,“住蕃”人数日众,在鸦片战争(1840)爆发前的300年中,东南亚的马尼拉、巴达维亚(Batavia)、占城、柔佛、马六甲、暹罗等地都己形成华人族群,其中不少是晋江人,马尼拉八涧(Parian)的华人社区中,晋江人己占大多数~3。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门户…  相似文献   

8.
分布于海外的宁波人,始终保持经商传统,老一辈的宁波商人的后代又成为新一代的商人,在海外商界形成“宁波风”。宁波商人是年轻的,是中国商界的“常青树”,不知为什么,仿佛从小就有男儿志在四方的禀性,他们中许多人一生闯荡江湖,走南闯北,以求在他乡开花结果。因此,宁波人有一种顽强开拓、敢冒风险的性格。宁波自鸦片战争后,作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开放,成为外国商品倾销和外来文化渗透中国的口岸之一,很快宁波商人把商业眼光移到海外,把生意做到海外,其活动地区达到香港、台湾、日本等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他们中很多人在远涉重洋…  相似文献   

9.
清初,为了切断郑成功抗清势力与大陆内地的联系,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1661)正式颁布迁海令,在东南沿海各省实行大规模的迁海。他们以“保全民生”为理由,认为“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濒海地方,逼近贼巢,海逆不时侵犯,以致生民不获宁宁,”命令尽迁移内地①,企图使郑成功势力“无所掠食,势将自困”②。在实行迁海的20多年里,从表面看来,海外贸易似乎濒临断绝,但实际并不然。康熙曾这样说过:“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③。由此可知,当时的海外贸易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着。一、郑氏势力控制下的海外贸易郑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时代对海防、海外交通异常重视,往往采取海禁政策,如明初至明中页和清初,海禁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如明洪武四年(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谕“仍禁濒海民不得出海”。对外贸易和科技等交流,受到种种限制。但在唐、宋、元时期,都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如在唐代,福建的泉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其他为广州、高州即广东高要、扬州)。  相似文献   

11.
1684年以前的贸易人们应该注意到,在实行海禁的几十年里,走私贸易并未完全禁止,因为中国的海禁并不认真,也不象1636年以后的日本人那样闭关排外。清朝当局所以不能完全禁止非法贸易,主要是国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以商人和某些地方官员的勾结无处不在。在那莱王朝的头十年里,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私商在阿瑜陀耶、曼谷(阿瑜陀耶的南部门户)、六坤、宋腒劳和庄他武里贸易。这些中国商人主要来自广州和福建南部。  相似文献   

12.
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因此元代海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汪大渊曾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并域者,如东西州焉”。①寥寥数语,海外贸易之盛况已跃然纸上。元代之前的海外贸易“大率夷人入市中国”,②而到元代,形势为之一变,中国海商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主人,并且执着中国与印度之间海上航运的牛耳,③甚至远航“回回田地里”,④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印…  相似文献   

13.
明初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从表面看来,似乎把一切海外贸易都给切断了,其实不然,明初的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停止过,而且与东南亚的贸易还有所发展,正如谢杰在《虔台倭箕》中所描述的:“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与东南亚的贸易是如何发展呢?它对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明初海禁,指的是禁止国内百姓到海外贸易。明朝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习、“禁濒…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优秀文化,不断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这在当时已成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日本史上称之“为祖先之贻谋”,亦称为“祖法”‘”。这些遣隋使、遣唐使的频繁来华,既繁荣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又增进了文化交流。(一)在隋朝建立之时,日本亦进入飞鸟时代,推…  相似文献   

15.
从佛兰兹·迈克尔(Franz Michael)、费正清(John K.Fairbank)和鲍大可(A.Doak Barnett)开始,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已经历经四代。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年轻学者在美国对华政策辩论中表现活跃。这一代的年轻中国问题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崛起,他们的观点将如何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华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唐代。在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Maysin),曾发现福建南安人郑国希的墓碑,立于唐高宗龙朔酉年(公元661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1087年)设立了泉州市舶司,更多的福建海商到菲律宾经商。宋人赵汝适《诸番志》记载,福建海商以泉州为根据地,从泉州港出发到麻选.三屿、蒲哩鲁、白蒲延、苏禄等地区或国家贸易。①元代,泉州继续同菲律宾麻选.三岛等地区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元人汪大湘在《岛夷志略》“三屿”条、“麻逸”条对中菲贸易均的记载:“其地去漳为近,故置舶多往”。“华人既多诣吕…  相似文献   

17.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初与中国建立了关系后,贸易乃是两国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琉两国的特殊关系,由于明清两朝对琉贸易的发展,对福建港口的兴盛、福建商品市场的繁荣和琉球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拟对此做一粗略的考察。一、中琉贸易的形式与性质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即遣使外夷,诏谕四海,“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人贡”[1]。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明太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民间海上的私人贸易一律禁止,他认为:尽力求利,商贾之所为,开边启衅,…  相似文献   

18.
明代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明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如明代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郑和七次下西洋,明代中期以后的倭寇之乱,明代后期的海盗商人等等问题,无不与当时海外贸易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很需要有系统地加以研究和论述。李金明同志所著《明代海外贸易史》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对上述这些问题,给以  相似文献   

19.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早期拉多加城始建之初,只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海外商站,发挥着“斯堪的纳维亚人东进桥头堡”作用。后来,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在这里聚集,推动了拉多加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拉多加城罗斯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强。一些学者曾将此时的拉多加城喻为“留里克王朝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多加城逐渐成为古罗斯“西北部贸易前哨和防御堡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