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鲁考 积极应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临阵磨枪式的复习在高手云集的公考队伍中很难做到一鸣惊人。复习备考不要轻信什么“速成班”、“包过班”,公考备考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关键是“常”、“长”二字,经常复习,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2.
“塔克-伍德”命题作为一个元伦理学命题,在认识论层面上表征为“开放性的”问题,在实践层面表现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因而解决“塔克-伍德”命题首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论域内解决“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通达关系问题。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更倾向通过“主观主义”论证实现“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通达关系。但历史唯物主义则证明了与之相反的“客观主义”论证是更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认识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只把认识视为对象性的事实认识,忽视反思性、评价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识以及基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审美观念;认为实践只是检验事实认识的标准,而不是检验价值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标准;认为“三个有利于”只是价值尺度而不是真理尺度。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廓清这些思想迷误,倡言全面的认识论和实践标准论,并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一、主客体观念统一的三重关系与全面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将复杂的主客体关系简单化,主要关…  相似文献   

4.
试分析信赖、相信与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任问题的研究中,信赖、相信和承诺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与“信任”一词混用的情况,其实,这几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赖是一种人对人的依附心理状态,用于事或物上,也是一种单向的坚定相信的心理状态。相信也是其主体对人、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现为相信某一事实,这种事实可以是与其主体无关的。承诺往往以言行的形式出现,是引起一种行动的前提,如果承诺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话,可以导向信任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后,至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人们更多地关注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生存哲学等等。但这只说明哲学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并不能说明认识论就没有多少新课题可研究了。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许多新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可以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包含着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要以认识论问题为基础。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创新就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大课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濠梁之辩”是惠施与庄子诸多论辩中是非争议最大的一个。从逻辑角度看,其中的是非问题比较明显;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由于两人的出发点、认知目的和认知态度各不相同,因而有了价值层面的论证与事实层面的论证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的内涵一直是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焦点,不同学者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科学与意识形态两分的认识论构架,对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研究;一种是社会──历史主义路径,它反对用自然科学范式研究意识形态,强调需要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以及政治实践背景下分析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隐含着对这两种诠释路径的整体把握,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露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我听到两位教师在相互作自我介绍。“我教生物学。”中学老师说道:“您呢?”小学老师回答说:“我教三年级”。 这个小插曲恰恰完整地反映了这么一个事实,即我们所称的“专业标志”或“职业态度”,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的。教师们从事智力训练和开发,而不涉及到学生;医生们讨论的是折断  相似文献   

9.
民主集中及其同认识论的关系李恒瑞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民主集中制同认识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且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王贵秀同志《试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一文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将它肢解为“民主”和“集中”两个半块、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因素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消极成分是人对天的依赖,也就是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消极因素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弊病的总根源。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存在的主要弊端。抑制了探究自然的科学思想,使中国人长期受制于自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注重向外探究世界,而是注重向内探究人文道德关系,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疏忽过失的心理本质在于行为人能够预见而不去预见 ,没有预见不过是能够预见而不去预见的客观反映。轻信过失中“轻信避免”的心理本质在于行为人不但不希望、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而且能够确信这一结果不会发生。只是这一“确信”是建立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可靠的“轻信”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走出广告浪费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作广告是等死,作广告是找死”是现今企业界颇为流行的一名话。现在,完全不相信广告的企业基本上没有,相反,相信广告的作用达到迷信程度的倒大有人在,中央电视台历届“标王”正是有力的证明,它们的起落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品牌就是广告打出来的。只要有钱作广告,就可以作出品牌来,由此导致了许多在广告投放上不计成本的企业的兴衰。事实上,广告在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但决不是唯一有效的要素。更何况巨大的广告费用的支出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打造金字品牌的同时也可能毁掉一个原本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许多…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定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基础。科学发展的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个思维,就是将一定的自然现象纳入一定的逻辑秩序之中,应用已有的理论和原理,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个假说,就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维形态。同时,哲学又是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来自于他对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的研究。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认识论的科学家,能对客观存在进行正确的思维;也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武器”,也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对“经济事实”进行经验抽象的古典范式和对“经济行为”展开主体想象的思辨范式的积极扬弃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并借此展开了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科学解剖。以唯物史观为内在思维方式,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并深刻回应了困扰人类已久的“历史之谜”。由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才堪称“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历史科学家”的称号也才名副其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续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事实”为逻辑起点;解释“中国道路”,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理论任务;体现“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原则;服务“中国人民”,以引领“时代潮流”为责任担当。以此为基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由于侦查策略与“计”、“谋”联系在一起,而“计”、“谋”在中国历史上又被称为“诡道”,因此,侦查策略往往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读侦查策略的本质,既有利于理论研究,也有利于侦查实践,侦查策略既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犯罪的认识的反映,也是人们对侦查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的反映,它是一种在侦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围绕侦查手段,措施的有效使用而建立的与犯罪作斗争的斗智斗勇的方法和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靠辛勤努力而先富起来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经过了实践后,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人们对“先富”的本质、功能等并不十分了解,或了解得不多,乃至对他们产生模糊的认识。因此,对“先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加深对“先富”的了解,正确地对待“先富”,无疑对深入开展治贫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先富”的特征及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作一些粗浅的剖析和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领导干部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正确的决策形成之后,关键在于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中所说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主要是指三种不同的哲学理论范式,我们也可以依据历史的线索将哲学史划分为本体论时代、认识论时代和实践论时代。在这三种理论范式中都包含着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而且本体论中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贯穿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理论范式之中,但在不同的哲学理论范式中,对认识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是不同的。在认识论的哲学理论范式中,认识与实践被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环节或阶段,而作为认识论替代形式的实践论哲学则要求将认识与实践表述为“知行合一”。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重新梳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从此出发建构起适应于这个时代的实践论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承担起来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二重定位中建设健康的文化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理论阐述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文化市场”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二重定位。这种定位,有益于消除人们在“文化市场”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有益于较为科学地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措施,对“文化市场”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