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环境的创造和结构的调整以及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迄今为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从简单商品经济到资本本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始终是沿着一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道路前进。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夺为代价的,因  相似文献   

2.
“剥夺”与法律上的“弱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鸿 《学习论坛》2009,25(6):72-77
法律上弱者的形成,源于各种形式的"剥夺".从"剥夺"形成的原因上分析,"剥夺"大致有自然的剥夺、社会的剥夺、政治的剥夺与法律的剥夺等几种主要类型.这些形式的剥夺,导致社会上一部分人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处于劣势地位,因而,要正确解决弱者的保护问题,首要任务就是对可能导致剥夺的原因予以必要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剥夺”,即用无代价的强制没收的方法;一种是“赎买”,即用有代价的和平改造的方法。有的同志提出: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采用无偿没收和采用赎买将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都是“剥夺剥夺者”。马、恩确实是这样说的,但马、恩多次表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各国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民族特点,采取不同的变革形式和方法。十月革命后,列宁发展了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提到“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所以要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因为愚昧是套在人身上的枷锁,它限制甚至剥夺人的思想,使人不自觉地陷入狭隘、陈腐、鄙陋和偏私之中。摆脱愚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但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山西省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着内、外因两种制约因素。应积极探索和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强化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综合治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引言:“资源瓶颈”和“环境危机”,是当代的两大痼疾。,而其背后,传统的粗放型和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屡遭诟病。难道经济的增长就得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当新型工业化的大旗被我们高高擎举的时候,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呼之欲出、这就是——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代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生活中,代价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代价都是舍理的。评价代价的合理性应看代价的选择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生存发展为需要和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代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代价是什么,其存在的合理性何在?什么样的代价才是合理性的代价,才是符合人们价值取向的代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怎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代价思维,如此等等。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这些迫切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哲学的层面上作出思考,以廓清一些模糊的观念,增强人们在实践中的能动性和自由感,更好地评审自己的行动。一、本体论追问…  相似文献   

8.
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形势十分严峻,土地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有关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它是以牺牲土地资源数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走的是以掠夺开发、粗放经营、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不...  相似文献   

9.
王丹 《实践》2008,(6):56-56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失,是我国目前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作为尚处在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超过20万亿。同时,沿用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强度也都大大提高,给我国总体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2005年《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显示,我国水环境安全形势危急,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严重下降,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10.
发展民生     
《党课》2012,(17):6-6
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老百姓的健康为代价,去谋求发展总量和速度。如果“快”可以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撑,则能搞多快就搞多快;  相似文献   

11.
《红岩春秋》2014,(11):95-95
重庆市石柱中学校位于石柱县城,创建于1910年,1982年被四川省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重庆市确定为首批重点中学。学校现有高、初中教学班106个,在校学生7408人,教职工393人,其中中学研究员1人,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84人,中级教师132人。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2.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视察太阳山庆华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时指出:庆华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不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求生存,而是发展循环经济,这是一种经济新思维,尤其难得的是重视生态建设,舍得花钱,从建厂开始就进行了绿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市场化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市场化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教育市场化的现实运作上看,它造成以下方面的结果:一、教育市场化剥夺了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二、教育市场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三、教育市场化将导致新的更大的贫富差距;四、教育市场化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本身的发展.因此在对待当前出现的教育市场化问题上,应当持以审慎的态度,使教育产业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关于“十一五”规划说明时强调,要立足节约并没有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的确,以消耗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实现经济的增长,要由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转变。近年来,即墨市瞄准循环经济,注重节约发展,用科技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  相似文献   

15.
在得知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升迁后,达县原县委书记陈光礼开始谋求安逸生活的后路,两年内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000余万元。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2010年12月28日.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光礼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二是部分经济领域和行业的确存在过热的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联合国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最流行的定义,也是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作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这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可持续发展观三个层面上的内容。1、在人与资源方面资源永续利用人类…  相似文献   

18.
何为税收     
为民 《支部生活》2008,(7):46-47
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其国家权力,对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强制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履行纳税义务;(2)无偿性,即国家对纳税义务人不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征收,依法征税。  相似文献   

19.
王圣祯 《奋斗》2023,(7):46-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是要尽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摆脱经济发展对高消耗、高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转向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排放减少和环境改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以正义看待发展,一个合乎正义的社会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终极价值。排他性地专注社会资源的分配而忽略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可行能力"视角而非"资源"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与评价。"可行能力"是一种实质自由,它关注的是人们实际所过的或者能过的生活。基于此,贫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精准提升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才能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