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发制人"理论是美国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大力倡导的战略.但它既不符合习惯国际法或普遍性国际公约,实践中实施标准也不具有客观性,因此,若任由有关国家擅自行使,将对国际法以及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国行使自卫权是受到国际法限制的。除《联合国宪章》外,国际习惯法所确立的“加罗林原则”也是评价行使自卫权合法性的标准。9.11事件后,美国单方面扩大对自卫权的解释,提出了“先发制人”理论,伊拉克战争正是这一理论的首次实践。透过这场战争不难发现,“先发制人”在时间限制与相称性原则上都极大突破了国际法。本文从事实的认定和安理会授权两个方面对现行国际法框架内“先发制人”的制约手段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先发制人是布什主义的基本要素,即坚持美国具有潜在的敌人能够伤害美国之前,对其首先发动攻击的权力.国家进行预防性战争的理由主要是,他国未来将发动袭击,因此要努力阻止这样的袭击发生.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主要在于敌人正准备进攻的确定无疑或似是而非.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人一场预防性的战争,历史和国际法对预防性战争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王莹 《工会论坛》2007,13(6):149-150
美国自"9.11"后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但对伊拉克、伊朗的行动策略却有很大不同,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两伊的角度,二者在战略位置、面积和人口、宗教和领导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从世界局势、国际舆论、美国在中东的处境等国际局势还是从国内的反战情绪等国内形势来讲,美国都无法贸然对伊朗也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美国"先发制人"的新国家安全战略以"预防性"自卫理论为其国际法依据,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的国家自卫权理论和和平解决争端原则,而其他国家相继采用"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则有可能使"预防性"武力攻击成为一般国际习惯法,并使二战以后被抛弃的战争权重新取得合法地位,以和平为宗旨的现行国际法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预防性自卫权的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在阐述预防性自卫权和美国先发制人自卫权的理论争议的基础上,对预防性自卫权进行实证考察,阐明了预防性自卫权和美国先发制人自卫权的危险性,认为应从确认“预防性自卫”,特别是美国先发制人自卫权理论和实践的非法性,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授权”取得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和完善国家责任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法规制。  相似文献   

7.
美国试图通过伊拉克战争和伊拉克重建来推行其国家战略,实现其国家利益。然而,在目标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先发制人”的反恐、反扩战略大受质疑,“民主移植”战略效果不佳,石油霸权战略阻力重重,单边主义战略不得人心,国际战略地位严重受损。伊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战略利益得之少,失之多。美国在当代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相对化。  相似文献   

8.
近期美国在南海频繁的"航行自由"实践,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益和国家安全利益。从管辖权分析,中国在南海的管辖权依据主要为"历史性权利",中国"历史性权利"的主张符合国际法的构成要件,美国对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解读在国际法上并不准确,同时中菲南海仲裁案的判决也不能影响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美国军舰在通过中国南海水域时需要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权益,在外国军舰危害沿海国利益时中国的管制措施符合国际法,在执法方式上也符合国际法的要求。与美国的质疑相反,中国的岛礁建设活动能够保障航行自由和提供航运公共产品;美国用军舰主张航行自由破坏了南海的航行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外交和国际关系中,一国整体或曰主流的价值观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决定着其对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国际法、国家主权的认识,并且导引着本国舆论。美国通过战争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对此可以有不同角度和不同原因的考虑,本文试图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探询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法角度析“先发制人”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11事件后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对外战略对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现行国际法律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可能成为大国使用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的理由,从而威胁到二战后经过几十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先发制人"战略并不能从国际法上的国家自卫权中找到法律根据,它是对国家自卫权的滥用。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必须发挥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内战期间,联邦政府为维护联邦的统一,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际法实践从海上封锁的一系列国际法斗争到"亚拉巴马"号案对英国变相干涉内战的对抗.美国联邦政府敢于和善于运用国际法原则,与英、法等外部干涉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根据需要,依据国际法解决内政问题,其国际法成功实践的背后是以军事实力和战役胜利作为强大后盾.我在对台斗争中,一旦外部势力实施干涉,须坚决运用国际法原则和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实行的强制力、牵制力,加大法律威慑,与干涉势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反恐战争不对称性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后,美国似乎打赢了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显示了近代以来的战争最为鲜明的不对称性。美反恐战争的不对称性,即为先发制人的绝对强权战略,高新科技的绝对军事优势,以及美国推行的绝对价值取向。美国在军事、经济、政治三个方面的失衡不对称,是美追求反恐战争不对称性重要的现实致因,而追求美国最大利益化,则是其实施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追求对全球化虚拟经济的时空支配权,已成为美国获得更大利益的基础性战略目标,也是美国追求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底牌”。在国际社会间,武力使用的合法性应该是确定的而不是不确定的,这是首要必须的前提,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后果,使得先发制人的战争行为,发生了对国际法合法性的打击,从而产生了对国际秩序难以治理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国。这话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事实。美伊关系嬗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历史上的盟国关系、两伊战争期间的密友关系、海湾战争前的挑衅与纵容关系、海湾战争后的敌对关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这也符合美国一向奉行的外交政策标准:“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和伊拉克从盟友到仇敌关系的嬗变特征可以看出美国选择盟友的原则是利益需求,而不是道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09,26(5):95-105
本文从安全威胁角度探讨先发制人战略的隐性逻辑,选取战后12个国家在西亚非洲地区共30个先发制人案例(包括未得到执行的实例)加以实证研究。决策者总是在满足国内需要与遵守国际法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当安全威胁冲破决策者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心理防线时,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比遵守国际法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一 到年底了,大家都在考虑今年的形势.今年国际形势最大的特点是美国陷在伊拉克了,这件事情非同小可.美国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实施的最重要的行动是打伊拉克.打的结果怎么样?陷进去了.为什么要打伊拉克?美国在"9·11"之后,全球战略做了调整,要建立一个单极世界的目标没有变,做法有变化."9·11"之前,敌人是谁,美国一度在犹豫.俄罗斯是不是?布什2001年上台,上台不久就赶俄罗斯外交官,俄也采取了反措施,双方关系一度很紧张.中国是不是?美对中国的提法"战略合作伙伴"变成"战略竞争对手"."9·11"之后,美国人明确认识到,对美国的现实威胁是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6.
孙建杭 《理论前沿》2005,(11):28-29
尽管美国在伊拉克轻易地赢得了战争,并且取得了进一步改变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战略成果,但以其构建"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衡量,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优势地位离这一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因此,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变化,可以说是有"得"有"失",总体上是"失"大于"得".  相似文献   

17.
美国传统的实用主义哲学对其正在进行的反恐斗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美国惯于使用双重标准,崇尚"以暴制暴",倾向于单边主义,并确立了"先发制人"原则.它对联合国和其它国家的态度也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意味,这些都是为了借"反恐"之机,推行美国的对外战略.实用主义所造成的效应主要是消极的,但也不排除有某些积极之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破坏了国际法的基础。许多美国军事科技首次亮相被用于这场战争。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简要介绍国际法中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则、国际法对禁止战争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国际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概念,强行规范具有优先于其他一切国际法规范的效力,其目的在于整合国际法的规范体系,限制国家意志。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先天缺陷,且缺乏实践的支持与充实,强行规范与传统的国际法理论产生了广泛的矛盾与冲突。步履维艰的强行规范只有在国际法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升华并发挥其预期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际立法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较少的关注。在国际社会呈现结构性变迁的时期,这一问题对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国际立法科学性问题上,国际法学说提供了认识方法。不同的学说不仅反映了认识国际法的不同进路,而且包含了改造和发展国际法的若干方法。无论是自然法学派从历史资料、宗教教义中"归纳"国际法,还是实在法学派从国家意志和同意中"演绎"国际法,或是后来的批判法学派、法经济学派从质疑出发"解构"、"优化"国际法,都是对国际法规范认定科学化、立法科学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