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肉搜索问题与刑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曙光 《行政与法》2010,(3):102-105
学界关于隐私权的内涵、隐私的利用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如何界定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国对隐私侵权的构成要件也未有实体法的规定。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交往中的个体识别标志,而非单纯的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可以细分为不同的阶段,前期单纯的搜索他人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的行为,与其后参与搜索者实施的侮辱行为应区别对待,不能笼统的认为人肉搜索行为是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获取手段,其存在有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不能因噎废食一概加以否定。在民法未对隐私的内涵做出明示的规定,行政法未满足公民应有的知情权之前,不宜运用刑法手段调整人肉搜索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并不必然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本身不存在是否犯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对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已有相关规定,没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的入刑予以单独规定,只有当行为人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了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时才涉及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智军 《法制与社会》2011,(12):288-289
"人肉搜索"作为近两年新兴的一种网络搜索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侵犯公民人格权问题等,现实呼唤法律的规制。随着中国网民自发制订"人肉搜索公约"的出现,"人肉搜索"问题似乎开始趋于理性和反思。"人肉搜索"问题归根结底反映了网络视野下道德与法律的生存状态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并不必然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本身不存在是否犯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对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已有相关规定,没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的入刑予以单独规定,只有当行为人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了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时才涉及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菁 《法制与社会》2010,(21):66-67
"人肉搜索"是指由人工参与解答,通过机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在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用,一方面起到打击违法犯罪,监督政府官员,强化道德压力和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侵犯隐私的隐患和暴力性风险。面对人肉搜索这一备受争议的新生事物,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各种实例,通过剖析"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其规范提出建议,以避免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于美淇 《法制与社会》2011,(34):280-281
科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我国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产生了“人肉搜索”这种特殊的信息搜索方式,但近几年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使个人的权利受到威胁和侵犯,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看到了折射出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人肉搜索”是否入罪也成为学术界的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7.
蒋雯洁 《法制与社会》2011,(11):184-185
"寻人类"人肉搜索"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新网络环境发展的产物,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国家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人们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莹 《法制与社会》2010,(20):81-81
本文指出每个人一方面要求保护隐私不受公权力滥用和其他人侵害,一方面渴望了解自己应当知道和感兴趣的他人的各种信息,因而导致了艰难的在隐私权中行使知情权与监督权,又在知情权与监督权中保护隐私权,因此导致了权利的混乱和保护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余悦 《法制与社会》2011,(31):189-190
“人肉搜索”不当利用侵犯他人隐私权与名誉权时,信息泄漏者与网络媒体作为责任主体在承担责任时应区分对待。采“实名制”下,信息泄漏者应承担过错责任,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主要责任;网络媒体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在规则原则上应采过错推定原则,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补充责任,墟名制”下的网络媒体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应与信息泄露者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0.
网络行为"人肉搜索"的出现,拷问着我国本就脆弱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本文对"人肉搜索"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以及如何对之正确引导和规范进行了探讨,旨在构建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网络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新兴词汇,随着“人肉搜索”的多起标志性事件在互联网中甚嚣尘上,“网络暴力”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试将“人肉搜索”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知情权以及舆论监督权等之间发生权利冲突时,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人肉搜索”现象的现实性意义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最直接反映。人肉搜索作为网络搜罗信息的一种工具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代网络上涉及人肉搜索的相关事件以及我国的网络立法情况、网络发展的水平来讨论在我国如何通过法律来对人肉搜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3.
如今当红的“人肉搜索”风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满足了公民对信息批露公开公正的要求,但在“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不适当的行为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现象及隐私权界定的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简析如何把“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收为己用,真正做到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监督机制,在我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侵害被搜索人的隐私权。本文在“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衡“人肉搜索”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的几点立法建议,以期促进“人肉搜索”形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但也是广大老百姓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通过立法,规范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保障个人的隐私权,让网络监督充分发挥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下的产物,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本文在分析“人肉搜索”积极与消极的法律问题上,侧重探讨其在应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的思考.并以最低限度的承担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引导公民正确合理的使用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一场轻率而不可控制的“人肉搜索”,一个18岁的年轻生命消逝了,另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将面临1年的有期徒刑。这起被称为广东省“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人肉搜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略论“人肉搜索”的刑事规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具体的人或事的搜索方式,其通过网络对特定个体的信息公开,使这些信息处于不特定多数人可知的状态,使个体的隐私权受到侵犯。从现行立法来看,人肉搜索的部分行为类型可以成立诽谤罪、侮辱罪或国家机关等工作人员出售或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令人惊奇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有利有弊,它是公民表达自由①的体现,也是民众舆论监督和私立救济的方式,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它的弊端在一系列网络暴力中显露无疑,其背后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法律和社会影响两方面讲述人肉搜索存在的合理性,提出如何趋利避害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箐 《法制与社会》2011,(18):257-258
近些年,人肉搜索在网络上的盛行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特定的真实信息,在充分实现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侵犯公民隐私的现象.有效的规制人肉搜索有利于促进互联网的文明、有序的发展.本文结合近几年与人肉搜索有关的重大事件,对现今的我国人肉搜索立法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