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年逾古稀的杨进生教授是我国第一代防化医学专家。他不仅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人才培养上桃李满园,而且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学雷锋为大家义务服务,他是军事科学院有名的“雷锋教授”。70年代后期,杨教授看到院里一些短学制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与科研工作不相适应,便利用业余时间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班,义务给年轻的科技人员补习英语。没有教员,他自己当;没有教材,他自己编,自己刻蜡板、油印、装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他购买了数百盒医学英语原声录音带用于教学。后来,他又办起了实验技术操作班、计算机应用班和医学统计讲座…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会34门外语,恐怕不仅仅会让人敬佩,还会让人大吃一惊。李盛春就是这么个让人吃惊的人。1961年,16岁的李盛春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就参加了工作,业余时间就用在学外语上。学外语,首先要过单词关。李盛春“野心”大,每天平均挤出6个小时记300个单词,每个单词连读带背300遍。哪些词没记住,第二天还当生词再读写300遍。就是用这近乎“蛮干”的办法,李盛春硬是把英语“啃”了下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上瘾。当每天再也难以找够300个英语生词塞满地的学习时间时,他便开始学起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学起了俄文、波兰文、斯…  相似文献   

3.
“傻劲”——40学英语,金榜题名 陈建凯,浏阳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今年52岁。1980年,他从部队服役10年后脱下戎装,分配到这家医院当内科医师。1985年,他开始担任内科病室负责人。当时,他正好40岁,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为博览英文西医经典著作,决心学好英语。可是,对于一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读不出来的中年人来说,谈何容易?但决心下定,他从不动摇。没有基础,便从“A”开始;年龄大,记性差,他强记硬背,象王羲之练书  相似文献   

4.
引言警用英语也被称作“警察英语”,“公安英语”等等,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的范畴。警用英语与普通英语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一辆普通汽车挂上了警用牌照,从而取得了特殊身份一样。警用英语的“特殊身份”最重要体现在它的“术语”上。就像许多普通词汇用于特定领域后便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普通词进入警用英语后也便具有了“警务身份”。正如note这个普通词在外交领域意为“照会”,在金融领域意为“票据;纸币”,而在音乐领域则指“音符”一样,在警用英语中有些词汇就不能按照普通意思来理解,也往往…  相似文献   

5.
对联这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由文人学士的狭小范围普及、推广到民间,是与两次农民起义领袖们的提倡有关的。 “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首创的。《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微行出观”,检查命令的执行情况。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主人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他便亲笔给题了“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使人哭笑不得、又可笑又可怜、亦悲亦喜的人物。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身上穿着“长衫”,嘴里哼着“之乎者也”,还迷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条。这一切,使他失去独立生存的能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个“公平”的饲养员,他把每天的饲料平分为份量相等的几份,给牛、马、猪、羊、鸡、鸭吃。他说:“谁也不少给,谁也不许多要。”结果牛马天天吃不饱,饿瘦了;猪羊因为吃得过饱,胀坏了肚子;鸡鸭吃不完这多饲料便在饲料上做起窠来。有人见了劝告他:“你这样的饲养方法不对呀,必须改变一下!”他听了还坚持自己  相似文献   

8.
毛飞 《思想工作》2005,(1):35-35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人和他的女朋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他又结识了一个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地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这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轧黄线、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到随意违约、坑蒙拐骗、行贿受贿。对这些现象,有的人似乎已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甚至还把这种违规违法的行为归纳为另一种规则,叫做“潜规则”。在…  相似文献   

9.
有个倒霉的生意人,在一个不算偏僻的城市两次被抢劫。头一次遇到两个男青年抢劫,他见周围有来往的人,便放声大喊:“救命啊!”不料,不喊倒罢了,一喊,周围的人竟一个个加快脚步跑掉了。第二次是晚上,他遇到三个男青年抢劫。当时他正处于几栋居民楼边,见不少人家还亮着灯,便大喊:“有人抢劫啦!”谁知他一喊,亮着的窗户一家接一家地黑了。可怜的生意人到刑警队报案,说了被抢劫的过程,又讲了上次的经历后,无奈地问:“我 喊了半天,没人来帮 我。下次再遇上这样 的情况,我还喊不 喊?”一位办案的民 警沉思后告诉他: “喊还是…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马克到远洋运输公司工作,第一次出海,觉得很兴奋新鲜。可是,货轮在海上航行了一个月,还没有靠岸,他开始发闷了。船长见他心情不好,便问他:“孩子,你结婚了吗?”“没有,但订了婚。”“其实没有必要结婚,”船长说,“我们的船就是你的妻子,给你吃,给你住,让你...  相似文献   

11.
牛满贵在交警大队里是出了名的老抠,人称“牛老抠”。大队长考虑到他已年近60,况且身体也不太好,就只安排他管理大队的办公用品。大队长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悦,老牛本来就抠,让他管理办公用品,还不把人给“抠死”了! 大家还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本大队独创的一个歇后语:“老牛买菜——去晚一点儿。”原来,为了买到便宜的菜底子,老牛每次买菜总是说:“慌啥,去晚一点儿!”时间一长,天机泄漏,大家便把这句话挂在了嘴边儿。  相似文献   

12.
我住的房子久居未修,便找来一位小师傅修理。他吹嘘一番后说:“保证有质有量地完成”。可他言行不一,又去接第二家、第三家的摊子,而对我的事采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慢慢拖着干。我问他:你怎么能一个没完又去占摊子?他倒很有理:“我不这样,去喝西北风啊!”房子没弄好,我还惹了一肚子气。于是,我就改换了  相似文献   

13.
老骥  仁厚 《人民公安》2009,(3):28-30
一段时间以来.在重庆市长寿区大街小巷.人们不时见到一个三十八九岁的男子.他脚穿旧胶鞋,身着破烂衣裳。长发披肩、满面污秽,满大街小巷地游荡着.天气晴朗时他便到学校门口向进出的学生伸手要饮料、面包吃.下雨天就到餐馆、酒楼去捡吃剩菜剩饭;吃饱喝足后.他便打着赤脚在雨中乱跑.口中还不时“一、二、三、四”地叫着出操口令……  相似文献   

14.
天安门的魅力侯瑞丽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骑着自行车寻找天安门,他不懂汉语,遇到立交桥,就四顾茫然地喊了一声:“天安门square?”周围的人听到“天安门”三个字纷纷给以指引,使他不费什么周折便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他赞赏北京人的热情时,却还不知天安门对北京...  相似文献   

15.
丁小 《两岸关系》2001,(10):30-31
台湾九年一贯制教育将英语课纳入小学教程,正式宣告台湾进入了“英语梦时代”。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位英语“神童”,他就是年仅5岁的多多。5岁的多多通过“全民英语检测”!多多会听说读写3000个以上英文单词!多多成为全台湾年纪最小的书作者!是的,“多多传奇”已经在台湾开始上演,他和妈妈竺静玉合写的《我五岁,我的英文比你行》一书,正风靡全岛,台北市长马英九特为此书写了“学习英语,从小开始”的推荐序。小男孩多多,生性活泼而有主见。多多英文单词的发音非常标准。他说学英语的秘诀之一是玩“文字  相似文献   

16.
座右铭,是指镌刻在物体上的各自喜欢的格言、警句。因此还派生出诸如桌铭、镜铭等奇特的座右铭。桌铭:少年时代的鲁迅酷爱读书。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被老师批评了。他并不因家里有事耽搁而原谅自己,便在课桌角上刻了一“早”字,以此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珍惜  相似文献   

17.
慎初     
做过兵部尚书的明代哲学家王延相在接见新任尚书时说,他昨天乘轿进城遇雨,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还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坑里,从此便“不复顾借”,不管什么地方都敢踩下去了。这位尚书听后惊然而惊,说他“终生未敢或忘”。因为他从这件事领悟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守身如玉要慎初。事实证明,不少人违法犯罪,无一不与当初不“慎”的“第一次”直接相关,一旦有了第一次,接着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这些人身陷囹圄之时,又都无一例外地发出海叹之声,但罪已铸成,法,“不相信眼泪”。尽管如此,在…  相似文献   

18.
窃贼与师母     
他叫孟和,是个上不了道的窃贼,几次行窃都未得手,其中两次还挨了巴掌,被打得鼻青脸肿。于是他便横下一条心。决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天上午,他从姑妈家出来先上了四路车,看看车上很松动,难以捕捉猎物,便又转换到非常拥挤的九路车。上车后,他紧贴一个手提塑料袋儿的年轻女子站定。他见那女子只顾关照戴着口罩的一副病态的母亲,便抓紧时机下了手,迅速用刀片将塑料袋儿划开,掏出一个鼓鼓的小皮夹塞入裤兜。他不再往前赶路了,就在前边儿的车站下了车,徒步返回了家……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小皮夹的锁链儿拉开:“唉呀!真是天助我也!”一叠百元面额的钞票展现在面前。点了点数。整整5000元。他喜出望外将票子放好。姑妈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主要的事情。他认为,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落伍者。  相似文献   

20.
文苑杂感     
时下,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是越来越多了,又以文坛艺苑为最:刚刚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块“豆腐干”或写了几篇“广告文学”,便成了“著名作家”;刚刚在舞台上哼了几句“哥哥妹妹”情呀爱呀,便成了“著名歌手”;刚刚在银幕或荧屏上露了一脸,便可捧为“巨星”;刚刚学会拿毛笔还不识行、草、隶、篆为何物,刚刚学会调颜色还不知达芬奇、毕加索为何人,便可称为“名人”……和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一样,中国文艺的造星运动,同样是“凤先飞”。还记得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一位以写“冬天的童话”而小有名气的女作者,用隐私罗织了“春天的童话”,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