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绮云 《红岩春秋》2014,(10):44-44
人不可离世而独立,然性行端方,才智卓越之士,投闲置散,幽岩穴而不用者,又所在多有;此世之相遗,非所以遗世也。至若志存公忠,睿知英发,能为生民造福利者,其被世之摒斥也必益剧,甚且必欲逐之蛮貊,弃诸四夷而后快。然疾风有劲草,板荡出英雄,世虽欲遗之,而又每不可得。孔氏所谓“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余之认识含章,殆如是耶!  相似文献   

2.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  相似文献   

3.
芥末 《前线》2013,(2):77-77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复兴中华必凝聚民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现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苦苦探索了多年没有成功。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我们党,领导亿万民众推翻了“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4.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相似文献   

5.
葬也该平淡     
人之生也平淡,死也平淡,葬也该平平淡淡。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的主旨,就是对于人类的个体生命的必然归宿———死,有其惊人成熟的、彻底面实的洞察,因而就有珍惜人生的意识,有了一种追求超脱豁达的人生观。《菜根谭》对此有精辟的凝炼和高度的提升。曰:“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巨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殆虚生之羞?”又曰: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又说,人如果都不死,孔老夫子现在还活着,该有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什么样子了呢?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8.
一个聪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听话,在广泛听取各种声音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领导方略。有经验的领导者都认为,听话不仅要善于用耳听,还要善于用眼听,更要善于用心听?我国古代的兵书《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相似文献   

9.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群雄竞起、割据北方的重要人物,一度尽有幽州之地,拥军数十万,势力强于曹操、刘备。但是后来一败涂地,身死人手,为天下所笑。究其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他错误的干部政策。据《资治通鉴》载,他强盛之后,对部下是“记过忘善,睚眦必报”;特别是对待士人即知识分子,“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却跟商贩、庸儿之类“约为兄弟,结为婚  相似文献   

10.
恭维     
黄健 《党员文摘》2006,(4):10-10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元朝朱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能。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耳吞?显贵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拥兵40万,坐拥西楚富饶之地。一方是汉王刘邦,拥兵仅10万,根据地也很清寒贫瘠。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胜负似乎已见分晓。但最终结果让人震惊不已——项羽自刎。刘邦称帝。项羽自刎前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天亡项羽吗?非也。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似文献   

12.
闲话欲望     
人之欲望如同车之辕、鸟之羽翮,不可一时无有、一刻缺失。人一旦失去了欲望,也就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渴望。世人之所以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得陇望蜀、贪生惧死,皆为一个“欲”字使然。故古人云:“人无无欲者,即如禅寂之徒,以槁木死灰自命,然终不免槁木死灰之欲。”由此可见,人总是或多或少要有点欲望的。欲望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皆欲己所欲、弃己所恶。自古挥金如土、引珠弹雀者有之;爱财如命、车辙寻粟者有之;杀妻拜将、烹子邀宠者有之;闻官洗耳、焚身不仕者有之……凡喜其中一二欲者,皆谓自己所欲为天下之大欲,无不贬他欲而扬己欲、…  相似文献   

13.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14.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这段追问、审视之言,使我们悟出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人过分、过多、过度地追求欲望,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在名利上,“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舍与得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我是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主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是所有从政掌权者人生必过的一道坎儿,必答的一道题。俗话说:“人过留踪,雁过留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凡当官的都有一个届满换位、升迁免降以及年高退休直至生老病死的过程。某领导一离位,人们对其官品、政声自然有一番评说。莎翁说得好:“无暇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人们的赞美如同延长了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所以,我国历代的官员都十分看重“人去后”留下的美好“政声”,特别是“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的民心民意。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5,(12):53-54
回族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出过许多文人、诗人和画家的。元时有萨都剌,著有《雁门集》,在当时诗坛上有很高的地位。他还善于楷书,能画。丁鹤年,著有《丁鹤年集》。诗人戴良称赞他说:“鹤年古体歌行,皆清丽可喜,而注意之深,用工之至,尤在于五七言律。其措辞命意多出杜子美,而音节格调则又兼得我朝诸阁老之所长。其人人之深,感人之妙,有非他诗人所可及。”  相似文献   

17.
正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  相似文献   

18.
骆为荣 《学习导报》2012,(24):49-50
“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本根性的理念。“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相似文献   

19.
骆为荣 《新湘评论》2012,(24):49-50
“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本根性的理念。“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这段追问、审视之言,使我们悟出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人过度地贪婪,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一个人在名利上,“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舍与得的道理。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儿就飞不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