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潮流,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协调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确立人对自然的行为规范的新兴交叉学科,这门学科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防止环境污染,确保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属于人类共同道德的一种新形式,从一个侧面丰富了社会公德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赵洁 《求索》2006,(10)
当今的环境问题源自于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环境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根本矛盾,人类实践能力的无限性与人类生存环境承受程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将统一于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状况。环境不论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作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而发展按其本质来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时序性的概念而存在。环境与发展作为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场所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定时…  相似文献   

4.
刘文燕  陈野 《前沿》2010,(12):101-103
环境犯罪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本文界定了环境犯罪的概念,概括了环境犯罪的特点,分析了环境犯罪产生的公民、企业、政府和国家主体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能对此问题的缓解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张永  孟庆涛 《人权》2013,(3):57-60
一、人类活动加剧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是发生在地质环境中的自然灾害。即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①根据形成原因,地质灾害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种。由于台风、降雨、融  相似文献   

6.
代价论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钢 《新东方》2001,10(6):5-10
人类面临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实质就是对价值、收益与代价、成本的权衡,或者说是在不同价值目标中争取最大,在相应的代价中力求最小的一种抉择。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人类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同时更是一种代价的逼迫。正是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资源匮乏、人口激增、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困境和危机的愈来愈严重,迫使人类不得不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传统发展观念,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因此,能否走出生态环境危机的困扰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对人类来说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张瑞强 《前沿》2009,(5):86-87
由于对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人类必须改造环境使其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过程中,环境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并未引起20世纪以前的人类的注意,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的苦果使人们意识到,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人类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本文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结合人类改造环境的生态学过程和人类社会在21世纪遇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8.
发展伦理的核心关怀:维护弱势群体的资源与环境权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代人、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内的弱势居民等是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弱势群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涉及自然与环境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利益冲突,不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伦理立足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力图倡导一种新的伦理原则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9.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步提出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其本质特征 ,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 ,保持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之时 ,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也就是要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人们重新研究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即必须从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以造福人类的传统模式向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造福人类的现代思维模式转变 ;从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发…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世界的整体着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哲学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新的伟大设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治理观、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类哲学"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合"思维和天下情怀,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是在对自然的侵害中发展自己;第二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这种侵害,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于是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观念.这种认识的改变在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恒钊 《前沿》2010,(14):11-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张学军  吴爱民 《前沿》2010,(17):152-15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实质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自然界。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对人类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就人类与环境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只管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无需对污染环境“买单”。二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人类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对污染环境采取“先污染、后治理;谁污染、谁买单”。这种方式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三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活动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即是以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是在对自然的侵害中发展自己;第二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这种侵害,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于是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观念。这种认识的改变在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上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合肥高新区为例,2000年前我们的房屋建设是以建筑面积为50~80平方米的经济实用型房为主,2000年后,在实现每户有一套房…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以"严重污染环境"代替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作为污染环境罪的结果性要件,由此导致了污染环境罪规制范围"口袋化"、解释标准"抽象化"以及犯罪边界"模糊化"等司法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定位不清与功能缺位。虽然生态法益论和人类法益论均尝试为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提供解释方案,力图勾勒出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具体内容,但是两个理论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此相比,主张对生态法益和人类法益实行双重保护的生态和人类双重法益论,既与污染环境罪的立法目的相契合,又与污染环境罪的处罚范围相一致,还与污染环境罪的前置条件相协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说。未来污染环境罪的司法适用应当摆脱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旧思维的影响,以生态和人类双重法益重释污染环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合理划定污染环境罪的处罚范围,厘清污染环境罪与相关犯罪的刑法边界。  相似文献   

18.
林兵 《长白学刊》2002,(6):41-43
当代环境问题的发生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两种矛盾冲突形态即化与自然的矛盾、经济与自然的矛盾。深入分析这两种矛盾形态,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如何将环境问题由‘‘外部性”转化为“内在性”问题,二是如何提升人的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木村 《台声》2014,(7):106-109
<正>色彩的空间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资源色彩的发展"宇地思维"可以开拓人类的智商与潜能人类智商的高低基本上来自遗传及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环境、人物的影响,而自然形成一种个人的眼光、思维及反应能力。人类的智商是否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或培养来提高呢?如果依照科学的管理观念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孩子的智商虽然大部分遗传  相似文献   

20.
浅谈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润秀  刘金龙 《前沿》2004,(9):169-171
在研究人类怎样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克服“生态中心主义” ,最终走向环境伦理的命题时 ,就必须对这两种思想进行剖析 ,以明确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