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位保护与客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到2003年期间,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约、决议、宣言,诸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并实施了一些项目以落实保护工作。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保护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为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开发”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血脉、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保护中再创造,为群体、社团或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赵莉  李光 《人权》2013,(5):26-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而捍卫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人的文化权益"密不可分"。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三种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最复杂也争议最多,可谓是毁誉参半。②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武汉旅游投资集团在实施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协调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探讨手工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武汉模式"及其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4.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称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文化遗产,近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范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应包括文物与典籍之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一随着近年来学术界的“文化热”,民间的“收藏热”以及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人…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5,(4):91-91
6月初.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文化部提出当前将着重抓好5项工作措施,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文化部计划从今年至2008年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2.推荐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部今年开始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现予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3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318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相似文献   

9.
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首创于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它是确保传统知识所有人(持有人)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惠益分享的重要法律机制。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在来源、特征和内容上具有高度融合性,该机制也能够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法律保护。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如传承人的定位,以及传承人名录、资助等参与主体和具体制度的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1、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有关决议,建立“活态文化财产”(又译“活文化财产”,即人类活态财富)制度。2000年,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代表作”)项目。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11.
刘淑娟  吴松 《人民论坛》2010,(12):68-6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亟待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我国的适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组织及个人等多种主体的配合支持。需要不断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有效促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要保持它的成果、形态、魅力的多样性,而且要保持各种思维、追求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的丰富感情及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根本的目的。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我们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单纯地用民族文化遗产赚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志鹏 《前沿》2008,(11):89-9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文化主体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系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渝府发[201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际联席会议审核,市政府同意将《吴癞子的传说》等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予公布。附件: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相似文献   

18.
李红勃 《人权》2014,(3):56-60
一、文化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06,(12):17-21
浙江人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省委制定颁布《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以来,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事业发展。200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同年,又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符折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就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断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同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又被省人大、省政府列为一类立法项目。为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省历史义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世居民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加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就是保护贵州人的精神家园,保护贵州人的未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学界公认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与活态性保护原则。但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过少、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制约了对其的生产性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可能路径包括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