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利国 《河北法学》2012,(1):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如自主选择权、土地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很多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农民权利的市民化。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就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即在构建有限政府、保障主体权利平等、完善法律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如自主选择权、土地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很多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农民权利的市民化.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就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即在构建有限政府、保障主体权利平等、完善法律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的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在突进农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中的任务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河南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考:适时完善土地管理立法,完善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加强征地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总之,必须着力处理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从土地征收立法、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完善各种措施做法,为河南省各区县进行城镇化建设,科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鹏 《法制与社会》2011,(31):210-210
农村妇女的诸多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主要是由于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比如在妇女身份问题上法律规定的缺失:法条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专门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因此,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进行专门规定,并赋予法院对村民委员会决议的司法审查权等。  相似文献   

5.
农民土地权益遭侵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利用制度不健全,具体来讲就是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就要尽快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产权与监管并重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集体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就是要用私权保护理念来保护农民的财产权,防止公权力对农民私权利的侵犯。因此,提高土地征收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寻求政府、开发商、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分配结合点,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小产权房引发的土地流及因此带来的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住宅再流转、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体利益分配、购房者权益保障等问题日益严重。为此,从立法上完善土地征收、土地改革制度和土地产权改革,同时政府也要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这样才能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护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综合症关涉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中的政府土地行为约束、宏观调控中对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及房价调控的问责。这三个问题都涉及地方政府,都关乎土地,且都属于宪法制度层面。上述三领域的制度变迁互为因果,互为条件,三个领域制度创新仍然有赖于转型时期的恰当时机和恰当步骤。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立法非常模糊、混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究其实质,在于我们对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认识不清,导致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所有权行使中农民的意思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认为要解决农村集体土地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就必须赋予广大农民土地所有者资格,使其享有所有者权益,将集体土地所有改造成总有制度,并且建立和完善农民集体所有权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不断的改革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使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农地的权属进行了界定,提出农地权属认定是决定农民土地权益的深层原因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了农民土地权利出现残缺的具体表现;以法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地转为城市用地过程中产生的巨额利益及其分配格局;探讨了农地征用制度的改革路径,对完善农地征用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失地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樊静  解直凤 《法学论坛》2004,19(1):48-5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资源。沿海土地由于其特殊性,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沿海土地制度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物权法意义上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也包括土地法中对土地宏观上的管理规制,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如环境法对土地权利的行使所作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沿海土地制度的比较研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沿海土地制度的立法建议:鉴于大陆土地权利的法律基础与台湾地区有所区别,故土地权利制度只能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通过用益物权制度可使个人得以对国家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建议保留并完善土地法,制订专门的海岸带法,以加强对沿海土地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2.
政府诚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已为人们广为熟知,公法中的政府诚信原则在二战后的发达国家也纷纷确立(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本文主要对政府诚信的主体、客体及载体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政府诚信的基本法律框架,以塑建现代责任政府形象,保障相对人的正当权益,以完善我国行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文革 《政法论丛》2011,(5):101-111
现有土地节约政府管制立法规定比较零散、不健全,且大多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满足节约土地的实际需要。改革对策主要包括:合理配置土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别由不同的权利主体来行使;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增量土地供应;改革土地管制制度;合理选择激励工具等。  相似文献   

14.
土地关系宏观调控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我国没有宏观调控法 ,土地关系中的宏观调控规范欠缺基本指引。我国现行土地法规范、土地规划制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都有待探讨完善 ,而对土地法中的宏观调控问题理论上鲜有涉及 ,必须加强研究探讨 ,促进土地宏观调控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尤其要根据目前的新情况 ,关注、重视土地关系宏观调控决策的民主性 ,以完善土地法规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土地上形成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权利,一是农民集体对土地享有的集体所有权;二是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对土地所拥有的经营管理权或代表行使权;三是农民个人对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农地集体所有权是农地经营管理权和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根源和基础,它影响、决定着经营管理权和承包经营权存续发展的宗旨、方向和内容。而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集体组织的经营管理权可以超越所有权而得以独立地发挥作用。同时,农民个人的承包经营权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绝对性,不受农地集体所有权等的不当干预。在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中,各方面的农地权利需要在相互联系协调中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一个严密而和谐的农地权利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司法保护体系,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不仅是保护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民事法律,也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一部重要法律。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从保障权利、维护秩序、促进竞争的角度增强物权意识,提高保护物权的能力。《物权法》的实施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基于这些影响,本文认为,《物权法》的颁布与施行,既是实现“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纲要》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划建设法治政府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在推进依法行政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是《纲要》的核心精神,也是《纲要》的最大特色。《纲要》的理论精髓体现在:(1)《纲要》贯穿的内在主线:监督、规范行政权与保护、扩展公民权相结合;(2)《纲要》规定的基本内容:依法行政理念与依法行政制度相结合;(3)《纲要》确立的法治目标:建设法治政府与形成法治社会相结合;(4)《纲要》选择的法治道路:自上而下政府推进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该权利直接关系到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以及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产生的发展性利益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有利于促进基本人权建设,是加强耕地保护,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提供理论指导,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符合所有权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国外经验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管理与物权法的适用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华  贺雪峰 《法学研究》2014,36(4):26-46
对土地管理制度的既有讨论,通常是从宪法第10条出发,没有考虑宪法第6条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定,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片面理解为民法所有权而忽视其所有制内涵。物权制度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反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超越新中国历部宪法和其它具体法律的基本宪法原则,运用物权规则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需以公有制为大前提。忽视公有制前提的物权化改革建议,陷入"私法‘宪法中立",的认识误区,加上对宅基地经济社会属性的误会,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缺乏法理与现实依据。现有制度在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有效管理和农民权利保护等方面基本有效,下一步改革只需做局部调整而无需全盘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