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 ,联合国在国际制裁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使国际制裁在全球反恐、打击军事独裁统治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完善国际制裁机制 ,并有效发挥其作用 ,遂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之一。由著名国际制裁问题专家大卫·科特莱和乔治·洛佩斯合著 ,美国琳·瑞恩纳出版社 2 0 0 2年出版的《国际制裁与安全———联合国制裁行动面临的挑战》(SanctionsandtheSearchforSecurity:ChallengestoUNActions)一书 ,即对之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2.
A number of rec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have raised again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usefulnes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s an instrument of foreign policy. Sanctions continue to be applied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yet we have not developed a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involved to determine when, or even if, sanctions can "work." While a great deal has been written on the subject, there have been neither attempts to subject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s to empirical testing nor efforts to provid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shortcoming in the literature. We propose a theory of sanctions effectiveness that is based on the spatial model of bargaining in international crises and use this theory to derive a number of hypotheses regarding when sanctions should produce favorable policy outcomes. We then subject some of the derived hypotheses to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while sanctions will not work in many cases, they can have a sligh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cted outcomes if the costs of the sanctions are sufficiently high relative to the values at stake. The available evidence appears to support these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3.
对外援助具有国际公共产品的特质,这既体现为对外援助直接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融资,也反映在对外援助是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还表现在对外援助广泛惠及受援国、援助国和国际社会。中国的对外援助虽经历了援助理念、方式、资金构成的多重变迁,但基本原则和重点援助对象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对外援助体现了中国通过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来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的大国诉求,也折射出对外援助的"中国模式":南南合作框架内的"平等型援助"、以弘义融利为主旨的"互惠型援助"、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增益型援助"。对外援助不仅为中国赢得了朋友,也使其收获了并将继续收获包括战略、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在内的多重利益。  相似文献   

4.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217-24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sanctions o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t is argued that sanctions intensify economic hardships on the poor within countries and this increases their level of grievance and makes them more likely to support or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Further, economic sanctions are conceptualized as creating an opportunity for rogue leaders to manipulate aggrieved poor people to terrorize foreign entities who are demonized as engaging in a foreign encroachment on the sanctioned nation's sovereignty. A cross-sectional, time-series data analysis of 152 countries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ceteris paribus, economic sanction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 main purpose of economic sanctions is to coerce rogue countries to conform to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laws, they can unintentionally produce a negative ramification and become a cause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相似文献   

5.
规范与国际制度安排:一种建构主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相信 ,国际制度像其它社会事物一样 ,也是由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建构出来的。因此 ,它在分析国际制度安排时 ,与强调物质力量的理性主义不同 ,注重信念的作用。它认为 ,信念根植于社会实践 ,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再塑 ,所以具有主体间性 ,而规范就是体现这种主体间性的信念的具体形式。规范是一个行为集体拥有的关于适当行为的共享期望 ,不但界定行为的合适性和有效性 ,还赋予行为体社会角色和建构社会环境 ,从而形塑行为体的收益 ,促使行为体重设目标和调整行为 ,最终影响国际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过去十年间,无人机数量和战场使用快速增加。自2004年以来,美国利用无人攻击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定点清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人员,在取得一定打击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攻击不仅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南亚反恐局势产生了负面作用。本文试从国际法,着重是战争法的角度分析在巴无人机攻击的非法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化已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维度。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中 ,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社会学习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文化结构的研究包括规范、制度、认同等一系列范畴。本文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主流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 ,试图阐发集体认同与国际关系的互动 ,以及与国际安全之间的构成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科技制裁在持续的军事冲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和平时期的地缘政治中也从未消失。欧盟与美国是最大的制裁实施者,双方的制裁协作在多个地区和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欧美科技制裁协作较为频繁,但欧盟和美国在制裁政策上仍存在诸多分歧。文章从欧美价值观、安全威胁和二级制裁这三个维度出发,剖析欧盟与美国进行科技制裁协作的动因与诱发分歧的因素,并选择俄罗斯、伊朗和中国这三个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的案例进行比较。欧盟与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协作水平最高;在伊朗案例中,二级制裁因素带来的欧美分歧较为突出;在中国案例中,欧美尚未达成明显的制裁共识。共同价值观、安全威胁的紧迫性、二级制裁压力等要素是促使欧盟参与美国科技制裁的重要动因。然而,不同的外交政策理念、安全认知的错位和二级制裁的反作用力也使欧美分歧难以弥合,大大削减了制裁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东盟关系:国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都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因此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考察,必须重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本文从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中国和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在各自全部外贸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各自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根据对双方国际贸易关系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又是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依赖度水平上,而且双方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竞争的因素.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控制竞争,加强互补,提高依赖度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135-165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with the tools of network analysi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lateral conflict-communication relations and to predict the conflict structure with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liberal and realist) plus global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orrelates of War Project (http://cow2.la.psu.edu/),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s described for the period 1993–2001 for 145 n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twork is very sparse; 42 nations had no conflict, and 36 only one bilateral disagreement. The network is centered about former Yugoslavia (Serbia and Montenegro),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Iraq, and China. Most conflicts are regional. The paper also evaluates both the liberal, expanded liberal (with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included), and realist (including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 perspectives as predictors of confli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substantially enhance explanatory power of a predictive model, but the effects of the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are inconsistent.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including history of colonialism and prior conflict, physical proximity and contiguity, whether or not a nation is a democracy, and the communication variables—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freight, and exports—accounted for 30.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each variabl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nflict.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视角下的六方会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缔造和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迁就和适应不同的目标及其轻重缓急次序的过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也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遵循法的规范、发挥高超的谈判技巧、提出创造性的方案、保持良好的谈判势头。六方会谈旨在调停美朝冲突、推动多边会谈、遵循协商原则来和平解决朝核危机。它法理上的作用和其政治上的作用一样,都是国际争端解决的关键,都是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印关系:一种新类型国际关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以及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世界现代史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性时点。由此,它们把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分别可称为:冷战前期、冷战中期和冷战后期。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印关系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Low-Power Contributions in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A Framework Analy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gotiation Journal - How do low-power parties contribute to the resolution of complex, multiparty conflicts?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uses content analysis to capture evidence of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考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全球政治”概念的产生及其相似性,以及国外学者使用这几个概念的倾向性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学术界使用这几个概念的基本情况,认为有必要使专业设置与概念的应用协调一致,以利于中国国际政治学各学派的争鸣以及理论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主义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国家行为体是否选择通过国际司法解决国际争端 ,在何种情况下做出或拒绝这种选择 ,从深层次决定因素考察 ,取决于争端背后的国家利益 ,而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作为一项在有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变量的条件下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和决定的行为 ,决策应当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在选择国际司法的决策过程中 ,国家理性表现为行为体对于自己的短期目标(利益 )和长期目标 (利益 )关系的态度。国际环境、国家间关系、国家对国际司法的信任程度、争端性质和国际司法自身的特性、决策者的背景以及决策心理都是影响国家决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而言,互联网安全已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重要议题,但该领域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严重缺失,这与持续加剧的互联网安全威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中国,互联网治理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政策焦点,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构互联网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但目前中国对该领域话语策略的学术与政策研究仍严重缺失。当前,对互联网国际规则之制度理念的应然性研究仍显不足,关于中国在该领域对外传播话语策略的探讨更是近乎空白。互联网国际规则的缺失本质上源于互联网信息自由带来的收益与政府信息管控对此种收益的限制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日益严峻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正逐渐打破互联网信息自由与政府信息管控之间原有的平衡,加之全球化趋势将世界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领域国际规则的建构开始具备现实的可能性。鉴于传播话语在规则建构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赢得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在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话语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就成为中国政策制定机构和宣传机构在通过对外传播推进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时应采取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蕾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5):133-155
美国向来被视作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主导者。然而,尽管积极倡导实行核出口控制,美国却未能始终对该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施加影响。在核供应国集团中,相较于利益诱惑与威胁这一动用物质实力的谈判方式,美国更倾向于为规则主张的正当性提供辩护,以此推进核供应国集团准则的修改。不过,基于核不扩散规范的此种辩护,也未能保证美国达成其目标。多边谈判中两种参与谈判的行为方式分别为“议价”与“论辩”,在现有研究中对其给予了理论上的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在两种谈判方式之中选择“论辩”。对美国这一选择倾向的分析,从成本导向的理性选择着眼。此外,为解释在正当性论辩这一谈判方式之下影响谈判结果的要素,提出了基于利益分配关系的心理机制。案例分析聚焦卡特、老布什、小布什三届政府在核供应国集团中发起的四次准则修改行动,四次行动在谈判方式的选择和谈判结果上呈现鲜明对比。文章旨在深入认知大国在多边规则制定中的权力及其界限。国家行为体对于正当性论辩的关注及其在论辩中面临的困境,在规则与规范之争趋于激烈化的国际安全领域,都是日益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核安全是东北亚重要但短缺的公共产品。从公共产品的理论解释与客观现实的具体反映看,全球组织和域外霸权国都无法实现东北亚核安全的持续、有效供给,域内国家加强合作是弥补地区核安全缺失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东北亚核安全供给模式改进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传统核安全由中俄美三个合法拥核大国共同协调、域内其他国家参与提供,非传统核安全由中日韩共同主导、携手域内其他国家平等参与提供,推动东北亚核安全从域外力量主导、同盟辅助的霸权供给模式逐步向域内实力国家主导、其他国家平等参与的多边合作供给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中东伊斯兰地区与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处于紧张状态的基本观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简要说明,同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视角.中东次国家行为体导致中东与国际体系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中东地区体系的脆弱性、破碎性和可渗透性,创造了民族、宗教政治组织崛起的土壤,催化了中东地区次国家行为体的反体系运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对待国际体系的态度及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体系不仅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新兴大国参与国际体系的模式选择、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以及新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引入嵌入式发展概念,认为中国一直并将继续以嵌入式发展的方式参与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