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现小康后面临的困扰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7个行政村1996年底全部达到小康水平。上街区农民包飞机旅游的事,一度成为新闻界报道的热点。但在上街区实现小康的同时,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村组干部政策水平不高,民主作风差,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的村委会换届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党支部的关系,村委会与党支部不团结;有的村委会或多或少地受邪恶势力的干扰和影响,个别村一度出现村委会受恶势力操纵和控制的现象.群众说是“垂帘听政”。有的村账目不清,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事件不断;有一个村以村…  相似文献   

2.
受祖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潜力的吸引,台湾食品业无不看好大陆食品市场,近年来纷纷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大陆。岛内食品厂商赴大陆投资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热潮,发展至今已成热络局面。台湾食品业上市公司中,“统一企业”、顶新集团已发展成集团规模经营的态势;另外“味全”、“卜蜂”、“中日”、“台荣”、“久津”、“大成”、“益华”、“福寿”在大陆投资事业皆已批量生产。1996年岛内多家食品厂商投资祖国大陆又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了群体台商逐鹿神州的形势。机会均等,大小企业争起跑一位北京台商说:“大陆是一个重新洗牌的…  相似文献   

3.
《人大建设》2014,(3):28-31
上街区举办人大代表培训班 近日,郑州市上街区人大常委会举办了区、镇人大代表培训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周为国在培训班上指出:要学法律、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代表的履职能力;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前,大陆人“从唐山过台 湾”,落地生根,建设台湾;50年前起,海峡两岸隔绝达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约15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而今天,台湾人纷纷到祖国大陆当“台干”、做“台劳”,经商,工作,生活,寻梦。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从台湾岛内到大陆台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增加,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台干”。目前在大陆的“台干”是越来越多的趋势。 过去,尽管大陆“台干”的工资待遇较岛内高得多,但毕竟是远离…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市长“台商接待日”制度是1995年6月建立的,它起源于一份市政协党派的提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商纷纷到北京投资办厂、建店;到1996年底,北京市批准的在京台资企业已达到1000多家。台资企业在京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京的部分台资企  相似文献   

6.
赖才芹 《两岸关系》2004,(11):51-52
邓小平1992年南巡后,跨国企业集团凭实力纷纷抢占沿海商机,台湾中小企业灵活先行,大企业绕过障碍跟进。这一投资大陆的热潮被喻为台湾企业的“第二个春天”。 当今,投资沿海的丰收激起了更大的投资浪潮,因而竞争成本不断上升。受资源禀赋的局  相似文献   

7.
李本军 《政策》2004,(3):55-57
在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各级地方政府都纷纷抛出吸收投资的高招,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投资过程服务为核心,形成本地区的竞争优势,以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投资。 从形式上看,美国各地吸引投资和我国各地发生的情形相似,但政策的起点和落点,颇有不同。其起点是:本地区商务成本最小化,所以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减少投资支出;其落点是:为本地区提高就业率,所以政策根据就业量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新旧企业”同等待遇是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沈正一 《台声》2000,(11):15-15
前些日子,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要对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课征“国家安全税”,立即遭到广大台商的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抹杀了台商的贡献,也侮辱了台商的尊严。台湾各界人士都纷纷提出质疑和强烈抗议。这个风波刚刚过去,最近台湾“经建会”和“经济部”又宣布将采取“总量管制”来规范大陆投资,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不能超过岛内生产毛额(即 GDP) 2%;还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应是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如果台商仅是“外移大陆”,并非进行全球化布局,“政府”就不准其赴大陆投资。这是继李登辉 1996年 8月提出“戒急用忍”之后,又一次…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06,(1):F0002-F0002,I0001
“工业兴市”战略实施以来,杭州工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与该战略实施前的2001年相比,规模企业数量翻了一番,销售产值增加3000多亿元,企业税收增长1倍以上。杭州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投资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离不开企业集群的不断崛起: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报告,杭州综合投资环境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台湾电子电机同业公会将萧山列为大陆投资环境第一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发现,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日资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开发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中,杭州有23家制造业企业入围;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有53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地为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一条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有的地方甚至响亮地提出了“筑巢引凤工程”,在“软环境”方面对外地客商到本地兴办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优待。如:税收政策从优,对投资企业在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上按实际缴纳数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或奖励;收费政策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各项行政及事业收费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土地使用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土地使用年限及地价上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或按最低标准征收;服务管理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方面,责令有关部门限期办理且不得乱收费,有关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到投资企业检查、考核“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等。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外地投资企业享受的优待远不只这些。  相似文献   

11.
心怀不满安“机关”,损害公司蒙老板 重庆,是中国刚刚成立的第四个直辖市,国内外的商贾、老板们纷纷看好这块热土,投资办企业,进行经贸活动。加拿大籍华人雷·彼德·王先生也看中了重庆的投资环境,出资数千万美元,办起了“重庆飞天高科技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科技含量极高的陶瓷点火器。  相似文献   

12.
廖翊 《台声》2002,(7):13-14
企业有如一棵树,其成长、壮大有赖适宜的土壤及天候;企业家在苦心经营之余,恐怕更多的考虑和顾忌在于企业的生存环境,因为这攸关企业的命运。这是记者日前在苏州采访时,台湾企业家对自身纷纷出走台湾、落户大陆的解释。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岛内对企业家大量出走台湾落户大陆,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反对者以各种理由、并试图祭出各种“法令”阻止其“登陆”,但未能奏效。拿苏州来说,迄今投资苏州地区的台商多达近3000家,投资总额约150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台资总额的20%。近来,苏州下属的昆山市,其台资企业更以…  相似文献   

13.
市县     
《今日浙江》2007,(15):60-61
浙江实行能耗限额标准;浙江对生猪养殖户和低收入群体实行“双补贴”;浙江2000家企业搭上信息快车进出口更便捷;浙江鼓励个人投资经营港口;浙江每天诞生233家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4.
冯百贤 《台声》2001,(2):14-15
在大陆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以极迅速的经济成长扮演全球“吸金国”角色的同时,台湾的工商业界却面临“政府”财经政策摇摆、股市低迷、废核引爆政经风暴、工时缩短等多重不利政经环境的冲击。整个大环境的因素,驱使台湾企业掀起了投资大陆的热潮;从台塑、裕隆等传统产业,到高科技电子产业,纷纷在大陆积极扩大生产规模,由此不难看出,戒急用忍政策已全面崩盘,两岸全面“三通”已是迫在眉睫。  为了民进党一党的意识形态,没把60%以上民意支持的在野党放在眼里,未来执政党显然也不会把企业界放在眼里。“核四”是否兴建…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公营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迄今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其投资范围大致可分为资源开发,承建建筑工程及创办制造企业几大类,投资额累计不下数十亿美元。近年,台湾公营企业纷纷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中国石油”、“中国钢铁”等公司已经实施或计划中的海外投资项目均十分庞大;一些公营银行则争相筹设海外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16.
政策     
天津市发布支持台企发展扩大利用台资的十项政策措施 这十项政策措施是:支持台资企业贷款融资;积极为台资企业贷款担保;鼓励台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台资企业享受天津市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设立“台湾产业园区”;促进津台农业合作深化;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鼓励台资设立金融机构;协助台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积极引进台湾人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把项日投资作为重中之重,把企业减负作为当务之急,有针对性地推出“三个百亿”举措,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三个百亿”举措具体为:省级财政新增100亿元用于重大项目建设,明后两年全省政府投资主导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带动牡会投资1万亿元;  相似文献   

18.
“饿死”何如“改嫁”?程建平时下,以"抓大放小"为重点的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一批小、微、亏企业纷纷寻靠山,找出路,兼并到优势企业,"改嫁"到新的"婆家";一批大企业也以扶贫济困为己任,把那些不景气、甚至吊氧气的"丑小鸭"归依"门下",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19.
义乌被外商称为“财富金矿”,惊呼“发现义乌”,纷纷飞越重洋,赶赴义乌投资、采购,在这里构筑起一道道独特的异域风光  相似文献   

20.
他是最早投资中山的台商之一;他创办的企业是世界婴童用品的龙头企业、中山市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台资企业;他被中山市政府授予“台商贡献奖”;他被中山市的台商拥为“永远会长”……他就是刚离世不久的中山市隆成集团副董事长、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公司董事长,中山市台协创会会长陈信兴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