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前初读川端康成的《我在美丽的日本》,曾为那充满诗意和禅味的神奇国度激动不已。十年后有幸逛了一趟东洋,回来后重读此文,却有点茫然若失:那是我见到的日本吗?或许不该忘记川端康成文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2,(11):4
从"你吃了吗?"到"你幸福吗?"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对话幸福董倩:您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相似文献   

3.
【美国《商业周刊》5月 2 8日 (提前出版 )一期文章】题 :这场冷战更加危险6 8岁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直言不讳地主张加强日本的军事力量 ,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与此同时 ,他又希望抑止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撰稿人罗伯特·内夫在东京市政厅对石原进行了一次访谈。摘要如下 :内夫 :据说新上台的布什政府将美国的政策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从中国转移到日本 ,真的是这样吗 ?石原 :确实是这样 ,而且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克林顿重视中国的一个原因是商业利益。但是 ,当中国大陆试图威胁台湾的时候 ,克林顿立即向台湾海峡派遣航空母舰。这却引…  相似文献   

4.
宏图 《瞭望》1988,(42)
谢晋先生答日本《读卖新闻》香港支局记者原义明君问,有节对话值得玩味,摘引如下: “原:听说你前几年曾被中国年青一代的导演批评,他们认为你的电影手法已经落伍、过时了。这是真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召开之时,把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等一系列新的要求作为小康社会的实现目标提出,这一提法有基础吗?这一目标有可能实现吗?这一目标的实现会遇到什么难点?必须有什么样的新突破?必须走一条什么样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分析师斯科特·肯尼迪和克里斯托弗·约翰逊发布了一份《完善中国公司:"十三五"规划》的报告,对中国最新的政策蓝图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华尔街日报》记者与报告作者的问答。问:难道五年规划还没有过时吗?中国为什么仍在使用五年规划?答:中国早期的五年规划是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8.
<正>反腐、雾霾、房价,你知道别人最关注的是哪个吗?教育、医疗、养老,你知道哪个问题大家和你一样头疼吗?……日前,复旦大学发布了《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之"十二大社会议题"分报告,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十二大议题:教育居首报告将近年来关注比较多的社会议题归纳为12项,根据排次,提及率最高的是教育议题。具体如下(百分比数据为提及率):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2,(44)
“如果出现一个超高效率、生 产力超强、国际地位空前 提升、前途无量的中国,我们对出现这样的局面作好准备了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美国《新闻周刊》2002年秋冬号特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是否是西方的福音?》的文章中如此问道。他还写道:“所有迹象都表明,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一个上升期。” 几乎是在《新闻周刊》刊登保罗·肯尼迪文章的同时,日本《外交论坛》月刊10月号也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的座谈纪要。“面对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现实,日本人还没有做好心理淮备。”参与这个座谈的外务省亚太局官员佐藤重和说:“中国在最近10年里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日本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蒸蒸日  相似文献   

10.
王寅 《慈善》2021,(1):26-30
重提20世纪初的科玄论战世人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书,只有学中医的人才会去读,更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天书,有一个中文系的博士生就说过,"我什么类的书都看过,就是不敢看《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让我望而怯步了"。问题就来了,如果《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专业医书,又何必用"黄帝"来命名呢?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能接受我的作品吗?”美国著名现代艺术家罗伯特·劳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在来中国前曾有这一耽心。然而,到了十一月十八日,当《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览》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开幕后,他的这一顾虑消除了。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为展览开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所指的"法",首先应该是"良法"。这既是实现善治之前提,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何谓良法?简言之,在当今中国,良法就是体现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体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法。良法应是体现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何谓公平正义?《辞海》对"公平、公正"的解释是:"公生明,偏生暗。"这一解释没有正面说明"公平、公正"的涵义,是把  相似文献   

14.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一曲传统中国民歌《茉莉花》,在万里之遥的肯尼亚唱起。当地时间4月29日上午9点20分,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下榻饭店亲切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全体师生,并在现场与师生一同合唱《茉莉花》。当年轻的肯尼亚女学生问:“胡主席,我们刚才唱的《茉莉花》唱得好吗?”胡锦涛亲切地说:“你们唱的《茉莉花》唱得好,唱得有中国味。你们知道吗,你们唱的这首《茉莉花》,就是我“好家乡的民歌。”胡锦涛祖籍安徽绩溪,自小生长在江苏泰州。《茉莉花》的民歌素材在全国各地有几十种不同版本。河北的高亢,青海…  相似文献   

15.
刘静 《学理论》2013,(12):47-48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这部著作中,对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注视"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模式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主客体互交式关系。因为在他人注视下,我自身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的目光所超越,沦为他人的为客体,失去其主体的地位。为了回避失去主体性,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萨特创作的戏剧《禁闭》正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阐释。这种主客体互交的人际关系最终将走向:他人即地狱。  相似文献   

16.
人生隽语     
《民主》2021,(6)
正赵丽宏:如果时光退回到七十年前,谁会想到似乎辽阔神秘的世界会离中国如此近呢?在国外,几乎已经没有机会介绍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人人都知道,没有必要再说。可是,在我心里,这五个字比从前更使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机遇之门轻轻打开 199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徐思众接到了台湾著名珠算专家蔡景裕先生从马来西亚打来的长途电话:"徐老师,祝贺你啊!你的新书在马来西亚出版了."他听了有点糊涂,说,"我没出书啊."电话早传来笑声:"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对我保密吗?那怎么这里到处都是你的<中国心算大全>啊?当地许多珠心算教育机构都在用这本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84,(23)
记者:钟惦棐同志,您认为今天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有什么重大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或者说,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在今天有趋势可言吗? 钟惦棐:有,而且是大趋势。一九五六年在《文汇报》开展过一次提高电影质量的讨论,一九八二年又在南北两家报纸《文汇报》、《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19.
正"说实在的,我说的水平多高吗?我觉得我的老师比我高,我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当时文艺舞台不那么繁华,《岳飞传》一播出去,大家就都听到了;地利,我是个北方人,北方的普通话,不管南北都听得懂;人和,评书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太大,适合中国人听。得益于这几个优点,我占了便宜,走到今天我还得感激观众,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培养。"——刘兰芳  相似文献   

20.
大年三十傍晚,从机关出来,途经菜场,买了棵大白菜,匆匆往家赶.一路上看到许多人拎着全新的马夹袋,袋里放着装潢精美的各种罐头和小包(?)食品.不用多问,便知此物是单位里发的"年货".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提着一棵大白菜杂行其间,真有点寒酸矣!然而,也就在这一倏那,猛然意识到:以淡泊为寒酸,岂不是贪图享受的潜意识在我头脑中的反映吗? 在《以德养廉》那篇杂文里,我曾这样写道:"能节俭并不意味着不贪".现在看来,这样认识还不够,还得再加一句:进了"清水衙门",并不意味着清正廉明的思想会自然而然地生成;致力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