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嵌入式治理:社会网络中的执政党领导力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在转型社会的影响力不仅与其规模、人数、掌握的资源有关,也和政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其他组织的关系模式相关。较好的社会网络地位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以较低成本实现政党目标。已有材料表明,我国执政党运用其自身或社会精英掌握的组织资源,通过渗透、动员、宣传等方式对社会群体施加影响力,进而将社会纳入有序化的政治参与过程。在此过程中执政党不断提高其内部领导力、平台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并进行对三种领导力进行多层叠加,进而提高其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风起云涌,新的技术既掀起了一股民主改革浪潮,为我国执政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在运行中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给我国执政党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健全网络民主制度体系,完善网络民主相关立法,拓展网络民主参与渠道,是时代对我国执政党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杨光红 《湘潮》2013,(1):11+13
执政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组织和引导民众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民心"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强大理论工具,对提高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执政意识形态创新思想及其实践的分析、探讨,总结了毛泽东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成功经验以及挫折失误,并从中获得重要启示。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进行执政意识形态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芹 《学习论坛》2005,21(9):51-52
认清执政党的功能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使命的立足点。从执政党的普遍功能和我们党的党情出发,党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功能:执掌国家政权;代表人民利益;领导发展;社会整合;政策制定;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凝聚;保障稳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执政党要善于利用执政资源。执政资源是一个执政党为提高执政效能而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执政资源是每个政党都具有的,执政党只要有效地加以利用,就能获得巨大的政治效益。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领导人民推翻旧的制度而夺取政权的,因而从执政起就有丰富的执政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通过令人信服的政绩追加了许多执政资源。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表明,当我们党充分利用执政资源的时候,就会极大提高执政的有效性;反之,则会降低执政的效能。在不同的制度下,执政党有各自不同的执政资源。根据历史经验,下述执政资源对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政治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资本,它随着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执政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使执政党的政治权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党的部分执政资源出现弱化和缺失。面对严峻现实,执政党应随着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的不断变化,着力整合与扩充党的合法性资源与运行性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执政党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7.
从党政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党政关系60年变迁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有待进一步规范。要制定和贯彻执政法和政党法,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制约作用;发挥公民社会的监督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国家与社会分离;完善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社会化水平,保持政治稳定;强化执政党建设,摒弃以党代政等超级管理者作用,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动态政治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8.
政治环境是执政环境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反映执政党的政治价值目标,同时还向全体社会成员传递执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纲领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在深化执政规律的认识过程中,逐步改善执政的政治环境,努力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9.
试论执政党社会沟通机制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清 《求实》2006,(1):11-14
对于执政党来说,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执政党的社会沟通机制是由沟通主体、沟通渠道、沟通信息、沟通协商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执政党和民众之间平等协商、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样的社会沟通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应变能力,提高执政党的科学决策能力,拓展执政党政治社会化的能力,提高执政党社会利益整合的能力,提高执政党的社会控制能力,强化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机关是实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管理职能的重要机构,是保证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是执政党履行执政职能,实现执政意图的有效载体。在我国,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更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者、组织者、执行者,承担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首要职责。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基本条件,执政党必须时刻回应特定历史条件下执政合法性问题,这也体现了执政党对获得政权合法性的主观觉醒。但是,执政合法性反映的仅仅是民众对执政党的整体看法,是对执政绩效的主观评价。具有执政合法性的执政党,还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通过完善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来提升执政合理性。否则,执政合理性的不足最终必将导致执政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视野下的邓小平执政有效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有效性是指执政党的“实际的政绩,即该制度在大多数人民及势力集团的大商业或军队眼中能满足政府基本功能的程度。”通俗地说,就是执政党通过决策活动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或政治统治,从而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实际效果。“在现代世界,这种有效性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提升执政有效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执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后,要保证执政地位的长期有效性,不能仅凭获取政权的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政治文化建设,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对执政党价值认同、信仰、服从的政治理论来支撑。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情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日益扩大、不可遏制的发展态势,并对党的执政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出于各种考虑,执政党力求实现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掌控和主导,但这会造成执政党与公民之间越来越多的内在冲突.面对持续发展的政治参与浪潮,执政党应该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对其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灵活应对的策略,逐步实现由公民政治参与的掌控者和主导者向公民政治参与的回应者和支持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强大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实现长久执政,就必须重视开发和利用党的政治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执政效率、执政合法性、执政方式的探索,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政治生态视域中的执政党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要在这变动不居的时代和社会转型期保持长期执政,必须增强其执政能力。从政治生态的角度考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执政党要处理好与政府、其他政党、公民、社会以及自然、法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整个政治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科学执政中谋求长期执政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执政合法性反映的是民众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对执政党执政绩效以及是否继续掌握政权的看法,也是执政党主动接受民众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蕴含着现代民主政治背景下政治合法性所包括的主权在民、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还蕴含着服务、务实、效益、责任、公开、透明、亲民、富民等作为执政党所客观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在执政过程中,执政党应当将这些执政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执政绩效、执政体制、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进而赢得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政治学中研究公众政治行为的核心理论,政党认同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其研究的"神秘感"和"伪命题感"没有得到消除,反而在网络时代中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回避和思维窠臼使执政党认同研究陷入困境。通过梳理研究脉络发现,在网络时代这个基本前提下,只有减少政治回避,丰富研究主体;运用网络思维,革新研究手段;拓展研究领域,活跃研究氛围,执政党认同研究才能破解研究困境、实现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并维护其执政地位所依赖、掌控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执政方式是执政党为支配和影响政权而建立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是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的配置、运行、制约所采取的总的调控方式。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重大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资源发生的深刻变迁必然要求改革党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三忠  洪萍 《求实》2004,3(5):15-17
法治建设离不开执政党的政治权威 ,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执政党政治权威应通过非政党式竞争选举制、执政党官员的任期制、执政党内的权力约束制度和执政党活动法制化与政治责任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