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倩倩 《学理论》2014,(4):106-108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社会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要求公平正义,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崔玉亮 《学理论》2022,(10):61-6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理论的基本要义即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从物质基础、制度保证、民生改善、源头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路径,是新时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是推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把公平正义看作价值观、原则和制度等三者的辩证统一。公平正义首先是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诉求;其次,作为原则和规范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价值平等享有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规则平等原则;最后,公平正义是制度的正义,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政策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安排必须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赵振奎 《学理论》2013,(10):19-20
从马克思哲学角度阐述了在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迫切需要公平正义,只有公平正义理念深刻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只有协调好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内在的关系,正确处理阻碍公平正义的不和谐因素,解决好贫富差距过大,地区间的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等,关系到民生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地维系社会的安定团结,更好地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0)
公平正义是撑起整座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一个社会只有坚持公平正义,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公平正义是统一社会各种价值观的基础,公平正义的缺失必然导致道德底线的失守,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与尊严,没有公平正义更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政府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政府治理的最终目标,政府治理是社会得以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本文以两者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程中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为实现和谐社会、达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治理中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公平正义是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影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主要是制度性因素,必须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公平正义,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永恒的公平正义;社会生产方式是公平正义产生的基础,公平正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公平正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顺应,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将会是超正义的社会。由于我国的最大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对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启迪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需要树立一种科学的公平正义观。因此从三个部分对科学的公平正义观进行基本分析:一是确立对人类社会一般公平正义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论;二是在确立的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辩证、理性地看待当今中国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三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确立追求公平正义的基本方向与原则。  相似文献   

10.
加强制度建设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保证。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多与制度设计、安排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只有整个制度真正蕴含和体现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才能确保以权利、机会、规则、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平等,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主要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要依靠法治来保障,所以两者是统一的。公平正义是良法善治的价值指引,依法治国则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支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要实现法治中国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呈现和公平正义公共价值的彰显必将助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观点、领域、地位、目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平正义的措施,以及建立公平正义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他的公平正义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价值。首先,要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手段和动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和根本要求都贯穿着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其次,要准确解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外延,澄清对公平正义的错误认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从内涵来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从外延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公平,它是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统一,又是历史的、具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平正义问题,从价值标尺、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进一步明晰了公平正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价值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定位;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的公平正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的公平正义取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体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以人为本本质和人的异化复归的基本趋势。反思我国改革以来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过程,从效率公平的权衡到公平正义的诉求,将有助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构公平正义型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的工程,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从古至今,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没停止,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妥当地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为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价值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8)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探索公平正义的理论渊源,深刻理解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首先需要解决好公平正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公平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新时期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推进.公平正义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可靠保证,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利的措施和方法消除这些不公平正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廉政文化研究》2015,(4):42-47
权力腐败和特权泛滥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因为腐败和特权严重扭曲了党政干部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公平正义"纳入廉政文化的价值观念基础之列,反腐倡廉建设将由此获得一个更贴近当前中国社会实际的、更能满足广泛性要求的道德基石。在"公平正义"视角下,才能正确认识党政干部群体的合理之"私",才会认真考虑党政干部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并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准则来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党政干部之所得,从而避免权力腐败与特权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