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周秦 《学理论》2009,(5):40-41
儒学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任何外来思想都不可代替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回避其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儒学的主体思想毕竟已经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儒学又必须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儒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才能获得它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2)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思想,在民本思想方面两者有着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认清两者的共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5)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十八大为中国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本土优秀的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的传统儒学对中国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传统儒学的优秀政治思想资源。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层面对传统儒学政治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探讨传统儒学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田辰山 《民主》2006,(3):20-20
儒学怎样与时俱进?我以为,儒学研究在今天要加上一个后现代的角度或视野,甚至可以有一个“构建后现代儒学体系”的提法。跟儒学联系的这个“后现代”概念需要一点解释,就是它不是西方思想传统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5.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倡行人文理性的政治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其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而今,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借鉴儒学独特而有价值的文化内涵、道德伦理,有助于造就推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刘辰 《学理论》2014,(8):47-48
韩国的儒学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儒学东播的历史进程中,韩国从官方到民间都较为全面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并且稳定地传承下来。在当代韩国社会里,儒教组织较好地保留了儒家传统,儒学教育和研究蓬勃发展,尤其是儒家伦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在韩国人心中,已成为韩国民族特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的生命观具有融通性,两者都是在自然、社会及人的整体视域中,在三者的矛盾解决中寻求统一,因而本质上皆为"天地人万物一体"的整体生命观。从自然生命、伦理生命、文化生命三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共同寻求了一种超越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德性生命观,力图实现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个体生命与共同体生命的贯通。这种生命观上的契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方案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在整体生命观上的融通,既源于两者在世界观上都突破了传统的"心物二元论",强调人的能动性,还源于两者对辩证法的把握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1)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个儒家,他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在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以孔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他所说的文化。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儒学复兴观以及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探讨传统儒学复兴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其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于玉莲 《学理论》2010,(5):45-47
儒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阎秀芝 《学理论》2013,(21):61-62
儒学与专制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论争的热点,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儒学与专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儒学之所以被误认为和专制有必然关联是在它成为官方哲学后被术化的结果,从它的精神实质方面看儒学是反专制的,即使在它成为官方哲学后仍然对封建专制起到了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理论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中,不少学者就怎样继承传统的儒学道德论问题进行研讨,这对今天我们建设一套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有益的、必要的。事实上,这一研讨,非自今日始。关于儒学道德论,文革前就有学者提出“抽象继承法”,前些年,也有学者提出理论的普遍性形式的继承法;另外,还有提倡“儒学发展第三期”的学者,提出今天可以对儒学道德论内容和修养方法进行继承的看法。这种种继承法中的一些见解,不能说毫无可取,但从基本观点看,均失于抽象和笼统。笔者主张,对儒学道德论应从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实行具体的批判继承法。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学术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分野,受中国的现代转变驱动。现代政治促成多元社会,引发中国传统儒学的聚变,儒家独占国家统治思想资源的状态因此终结。两个相互连接的变化,让传统儒学从一家独尊转变为一家之言:政治与教化的合一结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内嵌关系,相应告终。现代尝试重建儒学的部分人士,总是心怀一种重光儒家独尊的意念,这是与现代处境相悖的想象。对重建儒家的尝试者来讲,正视现代变迁大势,据守社会领域,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尽力聚集社会文化资源以成富有见地的一家之言,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品质,可能是重兴儒家的恰切进路。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5)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借着全球化的契机,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复兴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儒学开始复兴,新儒家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儒学来建立起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但是儒学的复兴不能是简单的复活,想要真正建立其中国的话语和理论体系,实现从"西方中心"到"全球本土",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面对正在走向复兴的当代儒学,马克思主义只有走与儒学融通的道路才能最终保证自身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具有相互融通的理论品质,表现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通进程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主动开启,必须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世界,必须重新确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回溯孔子儒学的文化宗旨并以之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儒学引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宏大的事件。儒学之所以能在三教合一中发挥主导作用,与其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儒学的主导作用既体现于三教合一的历史进程中,也体现于三教合一中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摄中。三教合一的本质是佛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向儒学的妥协,实质是儒道佛三者在儒家伦理主导下的伦理归一,这个归结点,就是儒家伦理。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进的活的学说,对儒学中的精华进行现代诠释和重构,可以助力公安文化建设,增强其文化传承性和厚重感。以儒学"义利观"为例,通过对儒学"义利观"演进过程的梳理和当代价值的挖掘诠释,尝试构建当代警察义利观,可以从文化心理层面,加强民警对警察核心价值的认同,使公安文化深入民心,深入警心。  相似文献   

17.
在时空坐标轴上,尤其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过程中,儒学文明日渐同现实世界发生“脱节”。于是获求超越此断裂途径,便成为新全球化情境中儒学深层的共同“语法”。本文立旨选择交往实践观作为对之分析的方法论,进而提供儒学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模式。一、儒学文明:主体际之关系或状态呈现中国传统性文化,常为现代人冠之“人文化”、“人伦化”且指征一种“实践精神”、“实践理性”的文化。浓厚的“主体际”意蕴深藏中国文化之中,其内在结构就是“主—主”思维模式;中国儒学本质即内含主体际向度的交往共同体。构成儒文化的五大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9)
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于建福  王杰 《理论视野》2010,(10):56-59
<正>2010年6月5日至6日,来自大陆和台湾的50多名学者聚首台北,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儒学核心价值与普及"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某些共识,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多少年以来,特别是毁灭文化的“文革”期间,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学遭到无以复加的挞伐。而这种所谓的口诛笔伐,往往趋之于蠢愚,庸鄙者流之骂大街,当然没有道理可讲,批判者也讲不出任何道理。但是儒学经此一遭诋毁,也可谓是体面扫地,声名狼藉了。“文革”之后,儒学虽然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谨慎研究与探讨,但是“文革”中遭到辱躏的那些敏感命题仍然成为不自觉的他人禁脔,说不得也用不得。故时至今日,仍然罕有探首涉足者。   余也不才,更对四书五经之类儒学典籍缺乏细读精研,惟受探求真知欲望的驱使,读了一些也想了一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