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彭安玉 《唯实》2013,(2):84-87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相似文献   

2.
司法腐败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最严重的腐败,也是最具危害性和危险性的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反腐败过程中,始  相似文献   

3.
张明富  张颖超 《探索》2003,(6):141-144
中国古代为防止官吏违法失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经长期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官吏惩戒制度.通过对中国古代官吏惩戒的依据和种类、官吏惩戒的机构的研究,可以看出古代官吏惩戒制度的推行割除了不少附着在中国古代社会机会上的毒瘤,其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为保持几千年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谈到:“历史事实说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执法人员本身有问题,何以治人?”的确如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司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关于中国和印度以及俄国等亚细亚社会特色的理论。中国和印度以及俄国等亚细亚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根本特征,乃是土地等生产资料主要归专制者及其官吏阶级所有,是"土地等生产资料官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官有制乃是亚细亚社会之所以为亚细亚社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只要且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官有制,势必导致专制者及其官吏阶级全权垄断的极权主义专制,从而庶民阶级全权丧失而皆沦为官奴,遂使亚细亚社会之所以为亚细亚社会的三大制度——官有制和官吏阶级全权垄断的极权主义专制以及官奴制——数千年不变。因此,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说到底,也就是关于亚细亚社会特色——土地等生产资料官有制及其因果——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4):22-22
治民先治吏。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沈阳 《党史文苑》2007,(5):39-42
司法院机构设置和职能的变迁 1928年8月14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逐次设立五院暨确定行政院下设机构等决议”,决议声明:“依照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应成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逐渐实施”。10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该法第33条规定:“司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掌理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之职权”。会后成立了国民政府司法院。  相似文献   

9.
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目前我国对司法从认识到实践存在诸多问题,这既有对于司法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清的因素,也有我国司法理论至今尚不完备的原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司法理论,不仅是长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当下澄清司法定位等一系列误区,解决各类社会纠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是中国司法向腐败重拳出击的一年,是中国司法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中国司法加大执法力度的一年。为此,《北京青年报》特推出:2000年,中国司法进程年终大盘点。  相似文献   

11.
一、开发传统道德中与官德要求有关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的“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 ,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 ,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 ,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秦朝的职官管理制度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品质。秦律中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 ,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进行考察。汉朝时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  相似文献   

12.
正金代诗人元好问《元遗山集》中有诗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意思是说,有能力的官吏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但为官从政能做到公正廉明却是非常困难的。此语初识不以为然,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翻开中国历史,有才能的官吏并不算少数,但真正能够做到像杨震、诸葛亮、海瑞、于成龙、张伯  相似文献   

13.
苏露锋 《廉政瞭望》2023,(21):66-66
廷杖,即在大庭广众下杖打官吏的屁股。这种刑罚早在东汉就有,但一直以来使用并不普遍,直至明朝才改变。古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当众打屁股,就是打脸。这种侮辱人格的刑罚,中国历朝历代从未明文写入刑法典,一般也不会轻易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德国社会学者韦伯,有一个论断:"传统中国的官吏是非专业性的,是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过古典人文教育的文人;他们接受俸禄,但没有任何行政与法律的知识,只能舞文弄墨,诠释经典;他们不亲自治事,行政工作掌握在幕僚之手。"我将韦伯的这句话发到微博上,询问网友是否觉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官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产物,肩负着定纷止争、维护社会正义的重大责任。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司法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考察司法官制度在近代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司法官制度有追根溯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探索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考试、司法员额制以及司法官职务序列单列等重大司法改革问题,提供发韧时期的历史考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2007,(5):46-46
汉朝:贪腐官吏子孙禁做官汉朝官吏的贪污受贿犯罪活动种类愈加繁多,大致有受财枉法、监守自盗、挪用公款公物,卖官鬻爵等。法律对贪污  相似文献   

17.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18.
“高薪养廉”,这是个既新又老的话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每一次调资增薪,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白氏长庆集·使官吏清廉》中说:“臣闻为国者,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其贪之道也;皆欲吏之清,而不知清之由也。臣以为去贪致清者,在乎厚其禄,均其俸而已。”白居易认为治国者,都以官吏贪污为患,但却不清楚官吏贪污的根源“在于禄不均而俸不足”,以致官长侵吞下吏,下吏侵吞百姓,尽管日用刑罚也不可能惩贪劝清。我认为,“厚其禄”有助于官员廉洁,但“均其俸”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文试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商讨。其一,…  相似文献   

19.
史辉 《廉政瞭望》2007,(1):55-55
汉朝:贪腐官吏子孙禁做官汉朝官吏的贪污受贿犯罪活动种类愈加繁多,大致有受财枉法、监守自盗、挪用公款公物、卖官鬻爵等。法律对贪污受贿的官吏往往处以重刑,包括免官、禁锢、徒刑直至弃市。禁锢指子孙禁止做官,这种禁止往往能沿袭三代。而弃市则指判处死刑。宋朝:连坐制累及  相似文献   

20.
官箴与座右铭洪家宁旧时的官吏制度中,有所谓“官箴”。据辞书上解释,最初的官箴是指百官对最高统治者的规谏和劝诫。但中国的皇帝,极少肯虚怀纳谏的,批评皇帝的过失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一不小心就脑袋搬家,因此后来的官箴专指官吏的行为准则,有的是皇帝亲手题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