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11年9月25-26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从不同的视角与专题对鲁迅所蕴含的丰富性给予了阐释解读,这对今后如何深化和发展鲁迅研究、如何使鲁迅的价值长存、如何把握现实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契合点等,提供了新的理路及方法启示。此组笔谈即为这次盛会一个十分有限的截面。  相似文献   

2.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11年9月25-26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从不同的视角与专题对鲁迅所蕴含的丰富性给予了阐释解读,这对今后如何深化和发展鲁迅研究、如何使鲁迅的价值长存、如何把握现实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契合点等,提供了新的理路及方法启示。此组笔谈即为这次盛会一个十分有限的截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11年9月25—26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从不同的视角与专题对鲁迅所蕴含的丰富性给予了阐释解读,这对今后如何深化和发展鲁迅研究、如何使鲁迅的价值长存、如何把握现实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契合点等,提供了新的理路及方法启示。此组笔谈即为这次盛会一个十分有限的截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赵凯 《理论建设》2007,(3):60-61
梦幻与悲怆是鲁迅散文的审美意境,隐喻与象征是鲁迅文学作品常见的艺术手段;鲁迅作品中生发出来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在当代仍有鲜明的理论指向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对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仍是一面旗帜;鲁迅的“立人“与“立国“思想,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鲁迅的“业余性“昭示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积极关注整个民族和世界的发展;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仍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方针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和审视现代民族文化时,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更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民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不足与缺陷的批判。本文以鲁迅的思想精神自由作为立足基础。分析当代知识分子的多重角色及理念背后的弊端。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由辽宁省鲁迅研究会、辽宁省社科联主办,渤海大学社科联和文学院承办的辽宁省鲁迅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于2015年9月19日在渤海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鲁迅普及与国民素质教育",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赵京华先生和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董炳月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如何打破鲁迅研究的困境、鲁迅作品教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一种在"多重对话"中全力突围的意识,即通过与现实的对话、与民间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鲁研专家、地方研究者与一线的鲁迅传播者之间的对话,努力推进鲁迅研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其杂文和散文诗<野草>中,还零散地存在于他的小说<伤逝>中.本文将从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角度探寻其哲学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琛 《理论学刊》2014,(5):117-123
新世纪以来,有关鲁迅原点问题的讨论已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事关鲁迅文学的发生学辩证,是"重写文学史"的崭新内容,而且与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未来想象密切相关。从鲁迅自述的寓言式原点到日本学者的原点重构,再到本土研究者的原点再生产,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构成了一个序列完整的历史谱系。然而,与新世纪中国鲁迅研究的整体状况一样,本土的鲁迅原点叙事在试图超越"启蒙鲁迅"和"左翼鲁迅"论述的同时,亦呈现出一种失却价值立场、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思想创造的倾向。而分析有关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的历史内涵,则需要从这个去意识形态化的市场化时代本身获得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还是在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孤独感.但是,不同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鲁迅在个人的体验和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得出了“历史中间物”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以否定的形态呈现的理想和价值现.  相似文献   

12.
张克 《理论学刊》2004,1(10):124-126
“中间物”思想之于鲁迅研究 ,须在鲁迅的历史生存与价值诉求之间的复杂关联中进行。基于对二者侧重上的差异 ,研究界在对鲁迅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战略认识上形成了“偏至”和“激活”两种不同的思路。分歧的根由 ,在于对鲁迅“中间物”思想的超越性一维的确认和安放上。本文认为 ,鲁迅“中间物”思想的超越性生成于其内在结构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13.
白木  周洁 《党史纵横》2003,(9):10-13
鲁迅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剩下了哥儿仨。鲁迅居长,老二作人,老三建人。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们所走过的不同道路,对世人特别是对他们的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很高的认识价值。正如郑振铎所说,周作人以其文化方面的业绩,在现代文学史上将同鲁迅一起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鲁迅与周作人这对“双子星座”,情深意笃四十载,一朝失和,永无修复,晨昏相隔,甚至殃及后代,断绝交通往来,这不能不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张秀琴 《理论学刊》2007,6(8):124-127
鲁迅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严厉冷峻、横眉冷对,他的为人及其作品似乎总缺少些爱与温柔。这种理解其实是掩饰着一种巨大的遮盖的。事实上,鲁迅对文学青年、对朋友、对爱人和孩子都充满了温情与柔情,对他的国家和民族,更是充满了至爱之情。本文通过对鲁迅的另一种解读,试图发掘鲁迅饱满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充溢在鲁迅身上的浓厚的爱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6.
肖珩 《世纪桥》2013,(1):32-33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写作小说的目的。他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关于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具体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已做了有力的佐证。在研究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中的著述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他们在"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中相互观望的复杂关系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徐波  彭莉萍 《学习月刊》2010,(24):31-32
对于英国人来说,在英国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存在着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鲁迅。鲁迅是坚定的文化启蒙者,也是现实社会尖锐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郑红勤 《世纪桥》2010,(23):25-26
面对20世纪西方文化思想的挑战与刺激,中华民族将如何生存和发展。鲁迅先生提出了以"种族革命"为手段,"思想革命"为目的,标本兼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报刊、出版为代表的现代传媒自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它对鲁迅杂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首先,现代传媒为鲁迅杂文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与物质载体,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争取言论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成为鲁迅“释愤”、“抒情”的有效媒介;其次,鲁迅利用现代传媒这一空间和阵地,使杂文写作成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和享有,他以杂文书写使舆论空间与被排斥的沉默的大多数之间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20.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