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证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译介传播,并对我国本土文学以及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顾中国文艺理论百年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借鉴、改造、吸收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曲折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大力推进马列文论中国化,不仅对于我国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也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创造性的回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实践特色,已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文艺理论有一个长期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形态的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演进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两条重要的历史线索,两者在起始时间上相互重合,在历史进程中良性互动,在形态转换上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形态的嬗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层次的文化动因;而嬗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等文化形态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必需的时代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6.
卢丽娜 《理论学刊》2001,3(4):116-117
毛泽东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观,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的思想.它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运用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形成.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思想根基,贯穿于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化背景下被中国人不断认同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传承与保留是马克思中国化落地生根的文化前提;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互动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思想仍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赵凯 《理论建设》2012,(6):78-85
科学发现与定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价值;自觉而理性地整合多种思想资源;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文艺运动实践;坚持大众化的努力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正确途径。而"为何推进"与"如何推进"仍然是思想解读与实践验证中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总结,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看家本领。一、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这种天下观与人民观的内涵意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充分汲取和凝练,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的理念精神存在着历史诠释上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双向互动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集中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审视“现代化中国”的大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琳 《理论学刊》2002,1(4):8-11
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 ,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 ,这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 ;通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得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然不能离开改革开放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仅决定了中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且也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必然带有更多的特色。正如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生活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要在实践中坚  相似文献   

12.
李勇 《党政干部论坛》2001,(1):19-20,22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它不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不仅关系到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贯彻,而且关系到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能否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出发,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一、文艺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系统,是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向中国文化学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等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指导实践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4.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实现与不断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战斗力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史册 《世纪桥》2014,(3):52-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是解决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现实、理论和文化的三维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群众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结合本质上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同中华根脉相结合、同中国文化信仰相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根深叶茂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由弱到强直至达到全盛的发展过程。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弱在于是否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注意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更不是迷信,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曲解它;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溶解马克思主义,应该了解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不能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应该有一个稳定的语境。  相似文献   

18.
夏静 《探索》2001,2(2):26-2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可以比较的.本文从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核心问题两方面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殿明  李海玲 《唯实》2012,(8):54-56
中国人的信仰特征可以概括为“和”的精神。“和”的精神就是对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来说都是扬弃的精神。扬弃的标准是“和”。当代中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儒释道为主干,各种地方文化与国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为补充的有骨头有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和”文化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和学化。和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根本观点、远大目标、人类利益、科学性上高度一致。和学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和学化在当代中国并轨共进,是历史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再铸中华文明之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党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它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确定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要求,内涵深刻,富有新意,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党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启示我们,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任何形态的先进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先进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