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柴亚冰  方守林 《学理论》2011,(20):25-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长于德国古典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看作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生长出的一环,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的一种方法。介绍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并结合两者的自由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4.
"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在对传统哲学的经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这就意味着理解杜威的经验观必然离不开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讨论。以传统哲学的经验观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杜威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来了解杜威经验观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特征,来进一步阐述杜威经验观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花跃奎 《学理论》2010,(23):125-127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属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不同的哲学内涵,不能以“哲学只有一个”为理据,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唯一的哲学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学。西方哲学比较关注语言和逻辑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比较关注政治和人生。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内容庞杂,这里只着重介绍其中六个特色论点:形神论、人性论、义利观、心力论、知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8)
萨特不仅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学家,萨特的所有哲学作品和大部分政治活动都与"自由"紧密相连。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又被西方哲学界称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黑格尔的自由观和之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学家们关于自由的观点和学说的基础之上,萨特结合自己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对个人自由作了深入、详尽地论述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比较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极为流行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之一,而自由观是萨特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剖析萨特尔的自由观,对于理解整个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浅抒己见,以期有助于对萨特尔存在主主义哲学的的研究探讨。 人道主义是萨特尔自由观的思想基础。萨特尔及其他存在主义者都宣称,他  相似文献   

8.
乔宇涛  孟煦 《学理论》2013,(8):172-173
安乐哲、罗思文致力于从中国哲学本源的角度来诠释《论语》,反对用西方哲学来剪裁中国思想的"文化化约主义"翻译方式,这是其译本的最大特色。他们通过对《论语》的哲学解读,向西方世界彰显中国传统和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孔子对西方哲学反思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测度"时间是西方传统时间观的主流,自康德开始,经过柏格森、胡塞尔,最后到海德格尔,"本真"时间最终得以确立。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观作出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在西方哲学视阈下,幸福观按不同时期和内涵分为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现、基督教幸福观.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以及后来引入的佛教分别提出了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佛教幸福观.对比中西方幸福论的发展与异同,追根溯源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时幸福的认识历程,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幸福.  相似文献   

11.
刘晓 《学理论》2015,(5):27-29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的一座巅峰,他代表了近代西方理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必经之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总结,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皓光 《学理论》2014,(3):46-48
犹太人问题是针对犹太人特殊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皆滥觞于对犹太人问题的思索,因而犹太人问题是理解施特劳斯学问的重要起点与环节。系统梳理了施特劳斯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见解,并将之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联系在一起。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西方传统,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汤姆·洛克莫尔是研究当代欧陆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现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他出版了《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著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围绕启蒙的谱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观念资源与卢卡奇的理性观等问题对话汤姆·洛克莫尔教授,这些讨论关注马克思政治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在历史语境中勾勒出启蒙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性图景。  相似文献   

14.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研究语言的模式,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其理论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哲学家在把西方哲学中国化或把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理论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了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意识或独立性格。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金岳霖以其颇为独特的知识理论,为知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质疑和批判了西方现代经典的知识理论,否认在感觉者与外物之间有任何认知中介物存在的必要性;还进一步表明思想或心灵对外物的概念化能力可以是直接的、内在的和客观的,不会受到外在的限制;并说明外物与心灵这两个异质的领域之间可以是双向开放、相互融合的,要想恰当地理解或解释自然事物,就不能对思想或心灵的认知能力加以无谓的限制或束缚。  相似文献   

17.
吕萍 《学理论》2010,(10):62-63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对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克服了传统自由观的局限性,创立了科学的自由观。深入理解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精神现象学》中所揭示的"主体自返性结构"是西方世界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当代哲学的有限性视域与这种结构的关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必须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5)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属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支流,他们之间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西哲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但如何实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交汇,却是一个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独具批判性格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的哲学为基础,同时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之精华,重构中国的哲学,是实现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文厚泓 《学理论》2013,(29):47-49
寻找生命意义,是人类一切活动与文化的最终指向。东西方宗教与儒家人学,通过梵、佛、天、道与神,使人生获得融入群体秩序或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西方哲学与科学在人本与理性或非理性的旗帜下,陷入生命意义追寻的迷途。与本体论、方法论一样,生命意义论有助于新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