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建华 《学理论》2012,(35):340-341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种困境。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又要规避网络风险,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0)
基于网络时代的背景,从社会热点的概念及网络传播渠道的特征入手,试图对网络社会热点的概念进行定义,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学生的时代特点,总结了当前高校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阵地;善于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热点和社团活动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民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切实做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观念先行,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其网络道德自律;与时俱进,强化"两课"教育与网络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王萍 《学理论》2011,(16):269-270
网络既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手段,带来了新机遇,又使之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些考验和挑战,就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背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观念上要具有现代意识,方式上要依托网络,内容上要进一步弘扬主旋律,管理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路遥  于志杰  郁燕霞 《学理论》2012,(31):269-270
在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以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互动性、扩散性、草根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切实利用好微博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分析了微博传播形式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类跨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及"政治人"的心理,同时,这些也将不断塑造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人格,进而对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进了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许多方面都在使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可以最快将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利用互联网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可以采取新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完美结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9)
网络民粹主义以网络场域为传播媒介,立足"人民审判"的合理性这一政治逻辑,形成了从议题构建到社会动员的传播路径。它是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形成与传播的结果。扭转网络民粹主义倾向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是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一方面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构建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培养媒体的公共品格和公民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1.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小安 《理论探索》2008,3(3):127-129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蚊刃剑,对政治稳定产生双重影响:既可能缓解政治冲突,促进政治稳定;也可能激化政治冲突,解构政治秩序.因此,在网络时代,在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的情况下,促进政治稳定的关键是:政府和公民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介,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作为政府,应积极利用和调控网络,与公民良性互动;作为公民,应增强参政理性和参政能力,提高参政质量.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片面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而忽视其共同性。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时代思想价值多元与一元的张力、网络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等方面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共同的基础。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要认识自身的特殊性,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对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利益,推动政治民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网络的发展对当代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的参政质量.但是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更好地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以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是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对党的舆论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网络时代党的舆论引导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网络时代党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在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网络传媒的管理体制和内容,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符号,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虚无主义的盛行."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单纯理论,它也植根于中国现在正在展开的现代化运动".而网络时代是"高度现代性的象征",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网络政治虚无主义.因此,深刻剖析网络政治虚无主义的理论本质,辩证分析网络时代对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回应,对于提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毅 《党政论坛》2013,(11):22-24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计算机网络技术步入到了高速发展阶段,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网络提供了一种政治运作的全新环境,网络民主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趋向。网络民主是民主过程及方式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发展为法律传播开辟了广阔新天地。网络时代中的法律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从主动传播到传受交融互动,从一种声音到多元化视角,网络给法律传播带来了从广度、深度、角度等不同层面的福音,但与此同时,网络本身的弊端也渗透在网络法律传播过程中。以一种实证分析的视角解读,能更全面的阐释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出网络媒体在法律传播中的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政治谣言也由于网络覆盖范围的全球性、传播方式的自由性而对国家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本文分析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危害,认为网络传播的大容量、离散性和无国界特性,以及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使其难以彻底根绝,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政治谣言对国家政治安全的严重危害,采取必要政治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0.
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增强网络时代思政教育主体的有效性?第一,增强平等意识,创新教育方式;第二,增强网络意识,掌握网络技能;第三,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