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是:不同利益主体为自己的利益自行其是,各种利益矛盾产生.为处理城乡关系中的不和谐,我国出台了诸多政策,本文主要阐述毛泽东统筹兼顾的思想对处理城乡关系相关政策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群体矛盾: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社会体制转化与阶层利益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关系变化的中国语境中 ,群体矛盾已成为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关键词。文章在分析新时期群体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利益主导性、复杂多样性、易呈突发性的基础上 ,全面地阐述了新时期群体矛盾不但隐含宣泄及警醒的正面效应 ,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深入、发展的进程产生负面效应 ,并就此对策性地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利用道德调适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管齐下的群体矛盾解决方案 ,从而对群体矛盾这一关键词做出了有益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环保宣传和教育,也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法律等措施.总的来讲,人们在观念上都能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行动上却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和利益矛盾决定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交织、相制约,利益矛盾与生态危机具有内在关联,这一关联在现代社会得到...  相似文献   

4.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特别群体,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分层加剧、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今社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的保障也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才能更好得维护其权利和保障其利益。  相似文献   

5.
赵义 《南风窗》2011,(23):2-2
众所周知,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是转型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随着利益多元格局的形成,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凸显。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改革是从增量做起,新的利益是从旧体制的边缘地带生发出来的,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主要就是增量对于存量的冲击,比如民企之于老国企,体制外的体力劳动之于体制内的脑力劳动,经商群体之于公务员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转型历史的演化逻辑看,不同类型社会矛盾的"相对集中出现"往往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在社会转型的始初阶段,大量基本生存诉求型的社会矛盾开始相对集中地出现。这种社会矛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对直观地围绕着最基础性的基本生存问题亦即绝对贫困问题;利益诉求主要是采取"一对一"的直接形式进行;社会矛盾冲突的组织形式常常以工人运动为主;大量社会矛盾冲突属于制度外的抗争;暴力、流血的方式常常成为利益诉求方式的重要选项。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到了社会转型的中后期,则是大量基本权利诉求型的社会矛盾开始相对集中地出现。这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表达利益诉求的群体的广泛性;对于基本权利的诉求涉及多个领域;直至扩展到社会的公共议题。其特征是:利益诉求渠道趋于多样化和广泛化,利益诉求方式趋于平和化,利益博弈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一、绪论 关于国家问题的学说研究,总是与国家行为、国家进程,以及国际关系中所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相一致。因为,历史曾经历过的社会组织、政治结构和国家形态,是从人们因利益动机驱使而发生的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利益关系中产生的。国家,是人们的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当中产生的政治权威制度化的表现。的体现。而国家学说,体现了不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有的利益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党的执政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引起了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劳动关系: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劳方与资方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其中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面有日益凸显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倡导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观念,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协调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利益不协调现象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得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劳动者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从利益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上看,个体利益的追求史促使民法的产生与完善,而社会利益的追求史促使经济法的产生与完善。社会个体在追求利益时出现了冲突,从而希望有固定的规范来予以协调,民法便是保障个体利益的法律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利益的追求达到一定程度后,新的社会利益诉求的出现,必将产生经济法作为保障新诉求社会利益的实现;在法律体系中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背后暗含着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秦进 《南风窗》2011,(24):39-40
如果能够换一种思维,地方政府把身段放柔软一些,让"利益代表"能够进入体制内,让他们在理性和法治的轨道上理性维权,就有可能走出以前矛盾冲突的恶性循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乡结合部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土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征用土地能够获得土地变更性质(从农业用土地到建设用地)带来的巨大收入,  相似文献   

13.
陈军 《当代世界》2013,(5):64-66
多元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欧美的大牌学者哈贝马斯、泰勒、德里达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与以往的主张相同,多元主义没有触及资本私有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把阶级矛盾视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试图用新的社会分层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难题;而与以往的主张不同,多元主义承认利益的多元化,而且要求在话语上、制度上容纳相互矛盾的利益主体、利益主张,并强调关注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要求,确定社会生活水平的底限,以期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妥协,化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懿 《工会博览》2009,(4):92-93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碰撞和深层矛盾的暴露,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种矛盾的爆发,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原因,群体事件的爆发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要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论弱势群体及其权利维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结构的失衡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宏观社会原因,而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配不公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地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要重新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增强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正确的民主意识,积极探索正确解决弱势群体利益问题的科学途径,拓宽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7.
对于社会矛盾的加重与否和趋缓与否而言,除了物质利益因素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之外,非物质利益因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物质利益因素具有缓解社会矛盾或加重社会矛盾的双重效应。尤其应当关注的是,极端种族主义、极端宗教意识以及极端意识形态等极端精神因素对于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更是有着明显的催生效应。极端精神因素的主要特征在于:自认对真理拥有的唯一性;自认对世界的独占性;对外态度的极端排他性;手段的极端残暴性。极端精神因素容易导致社会成员强烈的从众行为以及极端偏执的目标取向,容易导致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成份、就业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多元化、纵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困难、新矛盾和新挑战.如何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优良作风正的政工队伍,这也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把发展建立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点上,才能真正促使社会持续长久地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多发带来的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关系到中国能否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为此,本刊专设“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栏目,围绕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约请专家撰写系列文章,从不同侧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从相关国家的做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