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对东北地区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影响极大。近年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已经有所论及,但认识仍不一致。本文试图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教于读者。要正确评价我党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首先必须搞清楚中东路事件的性质。近年来,史学界有的学者不同意中东路事件是国民党反动派与东北地方当局发动的反苏反共事件的说法,他们认为:“中东路事件,是当时的中国当局为维护国家主权与苏联为维护既得特权的冲突,可以认为,张学良要收回中东路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这种说法如果能成立,那么我党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就势必被否定。笔…  相似文献   

2.
"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在中共党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背景、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异说纷呈.同时,理清"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及"中东路的问题"的关系,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中东路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史鉴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在中共党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背景、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异说纷呈。同时,理清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及中东路的问题的关系,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中东路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史鉴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曾长期领导白区工作。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后,刘少奇来到东北,出任巾共满洲省委书记,直接领导了中东路斗了。凡在领导中东路斗争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对中苏之间发生的中东路问题有许多独到的论述,并就巾东路斗金提出了一整套策略原则。本文就这两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关于中东路问题的几点论述国民党南京政府出于亲帝反苏外交政策的需要,指使东北地方当局不断挑起反苏事件。1929年5月27日,发生“哈尔滨事件”,7月10日,挑起“中东路事件…  相似文献   

5.
李颖 《理论建设》2005,(1):29-31
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参与和支持下,《整理党务案》出笼,同样是迫于鲍罗廷的压力,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接受了《整理党务案》。陈独秀从始至终都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其后,陈独秀发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此信并非像以往许多人讲的那样,是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妥协,而是对蒋介石行为的公开批驳和直接斗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发现,苏共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间的权力之争、中国共产党和托派之间的尖锐对立,王明和陈独秀的个人矛盾,王明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刻意打压,陈独秀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构成"陈独秀汉奸事件"这一总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历史上,铁路在国家开发与列强对外侵略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铁路的修建往往带动了其周边地区乃至该区域的开发与掠夺.由于铁路对地区发展与侵略的重要性与日俄两国的国家政策目的的一致性,使得双方在东北都专注于对修筑并控制铁路.双方围绕中东路进行了长久而不断的争斗.中俄之间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前后,日本"积极活动",最终掌控中东路,独占东北.中东路事件反映出其在东北的国际关系上的重要性,也见证日俄在东北的侵略与相互之间的斗争,同时也折射出东北乃至远东地区国际关系与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段永富 《世纪桥》2013,(11):66-67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间的区域性事件,美国插手其中,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既是美国长期对东北的利益需求使然,同时也为了避免废除其在中国治外法权,从而有利于美国操纵和利用南京政府,使其为美国在华和在东亚的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  相似文献   

11.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开始崛起,并以比老右派更激烈、更毒辣的手段向共产党发起进攻。从此,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联合控制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国共两党之间产生的裂痕再也无法消弥。由于这一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在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总是将它作为一个典型事例来举证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认为这是陈独秀继国民党二大的大让步之后,对国民党右派的第二次大让步,所谓“军事上的大让步”。①指责陈独秀在中山舰事件上对蒋介石让步的理由是:陈独秀不主…  相似文献   

12.
1929年7月,东北地方当局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怂恿、支持下,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破坏了1924年中苏共管中东铁路的协定,制造了“中东路事件”。这年的8、9月间,福建省委根据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全省范围内领导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东路事件”的由来十八世纪末,沙俄为侵略中国东北和称霸远东,根据1896年的《中俄密约》和1898年的《旅大租地条约》,从1897年至1903年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4,(7):29-29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形成初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陈独秀没有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二次革命论"产生的真正根源。陈独秀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中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文萃     
《先锋队》2012,(20):46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  相似文献   

16.
包惠僧参加一大的身份考证——兼谈包惠僧的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成为党史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代表,"一大"代表数是12人;另一观点认为他是"一大"正式代表,因而"一大"代表数是13人,该观点又有三种看法: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陈独秀.本文通过考证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选派过程认为:由于陈独秀等对"一大"不重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只派陈公博一人作为代表出席"一大",陈独秀托其捎去致大会的信;在通知陈公博后的较长时间广东发生一些变化,陈独秀又临时指派包惠僧前往上海解释说明,包惠僧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其不是代表而得以进入会场参加大会,与会者对其资格有不同的理解,才有"正式代表说"和"非正式代表说".决定其资格问题的关键是身份.包惠僧只是陈独秀派往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情况的使者而非"一大"代表,包惠僧不具备"一大"代表资格.  相似文献   

17.
正假投降变成真叛变话分两头。汤原游击队的领导人、中小队干部,无论是有点儿文化的,还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共同的特点是对军事一窍不通。于是,汤原中心县委不断向省委打报告,要求派调军事人才。就在汤原游击队组建没几天,有三个人到了——王永江、杨树明和张旋风,三人都是行伍出身。省委原本是想让他们领导汤原游击队的。可这时汤原游击队已去小兴安岭建立"离群独居的苏维埃"了,于是省委就派这三人去依兰做兵运工作,再拉起一支队伍。王永江在东北军当过排长。他和杨树明在"中东路事件"作战时被俘,在苏联待过半年,回国后加入了  相似文献   

18.
正"三三一"事件,是指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三个多月后,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对北平学生的严厉镇压,北平学联于1936年3月31日为悼念郭清烈士而举行的一次游行示威活动,史称"三三一"抬棺游行事件,简称"三三一"事件。多年来,无论运动亲历者,抑或学界研究者对该事件的追忆及评述,主要围绕着当年中央派驻北方局代表刘少奇的《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给北平同志的一封信》这篇文章展开讨论,至今争议尚存。在此,笔者就其中中共北平市委与"三三一"事件的关系,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9.
1920年底或1921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护送陈独秀脱险,在赴天津的途中,二人策划组建中国共产党之事,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党的初创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以及史学工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