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幅度削减军费。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联大宣布,1989——1990年,苏联单方面裁军50万,军事预算削减14.2%,军备生产削减19.5%。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指出:“苏联打算坚持走裁军之路,到1995年,使国防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减1/3到  相似文献   

2.
1990年,苏联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陷入深刻危机之中,主要表现在:(1)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社会生产出现战后第一次绝对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下降4%和2%,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3%,工业和农业产值分别下降1.2%和2.3%。(2)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加剧。预算赤字为581亿卢布,实际上超过1000亿卢布。货币发行量250亿卢布,超过计划1.5倍。物价水平涨势猛烈,通货膨胀率达20%。(3)内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影子经济”,按照苏联经济界权威人士的划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公民之间或他们非正式组织之间独立自主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旨在满足公民的那些国家不予解决和考虑的需求,如提供家庭保姆等服务。它每年为公民提供价值140—160亿卢布的独立自主的劳务。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一部分“影子经济”将会取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多,虽然使经济有了一定起色,但仍未使之摆脱困境。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苏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985年为3.5%,1986年  相似文献   

5.
在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反映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超重性、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性越来越不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苏联没有因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模式转换,结果在60年代后由盛转衰,终于被时代所抛弃。本文认为,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和苏联剧变的发生,只有从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和时代主题转换的角度,作深层次的经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苏联自1986年下半年着手改革对外经济联系体制以来,已先后同140多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全国有55个部和主管部门以及140家大企业获得了直接办理进出口业务的权利,共和国所属的对外经济联合公司也开始办理进出口业务。截止今年1月1日,苏已  相似文献   

7.
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现在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以至企业的干部,几乎都很明确,就是走向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的核心,是从长期实行的集中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关于走向市场的改革重点,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行企业非国有化。推行非国有化的目的,是要克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弊端,实现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资产利用的效益。推行非国有化的主要办法是,对小企业,可以直接出卖或转让,或者搞租赁制。大中型企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它的经济结构和行为在实际推进中孕育着内在的危机。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始终处于不振状态;存在原材料和燃料瓶颈;产业内部结构失调,工资结构和价格结构不相适应;出口企业和国内企业裂痕加深;工业企业垄断程度高,难以形成充分的竞争。特别是苏联领导人将经济体制模式化,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混为一谈,不敢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结果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决策失误导致苏联的全面危机,并最后垮台。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苏联经济体制的研究一直较为重视。当前,我国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甚多。在此背景下回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的问题有:对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看法;苏联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历次改革失败产生的严重后果;改革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原因,西欧一直是苏联在西方国家中的重要贸易伙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更加提高了西欧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他说:“苏联领导人在自己的对外政策中,一直很重视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它是注意  相似文献   

11.
最近,全苏公众舆论研究中心就社会经济问题在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的广大城乡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围绕这次民意测验所反映的苏联公众对待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态度,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国民经济研究院召开了由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现将与会者的发言和记者弗拉季斯拉夫·斯塔谢夫斯基的评论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东欧剧变的动因,10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对东欧各国的发展进程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不可能迅速取得政权,没有苏联,东欧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尝试不致被扼杀;没有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西纳特拉主义,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不致迅速倾塌,成也苏联,败也苏联,这就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3.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共产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 ,规定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 ,党员“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 ,于是党的权力逐步向上一级机关集中 ,全党的领导权最终就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中 ,国家结构的联邦制服从于共产党的集权制 ,这是维系苏联稳定存在的命脉。但是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共中央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时自愿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 ,要求共产党不再管理国家机关 ,苏共的集权体制被打破 ,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失去了管理党和国家的权力。在苏共中央丧失集权后 ,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 ,却不再有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义务 ,这注定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刘伯承进了位于莫斯科东北角的高级步兵学校,校方对他的到来深感为豪。入学后,中国学员都取了俄国名字,刘伯承取名阿法纳西耶夫,编在第16班。他还是班上中共组织的支部委员。紧张的军校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苏联模式的单一性、封闭性与备战性特点,使其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走向衰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3,(1):162-163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0月,应苏联汉学家协会邀请,中国交流协会代表团,对苏联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考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创刊号发表钟海的《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考察记》,介绍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现将该文中有关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地域生产综合体在苏联的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区开发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而且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地域生产综合体就是根据某一地区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把专门化部门与为其服务的综合性部门、基础设施结合起来的一种地区综合开发形式,是生产力的一种空间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9.
1943年4月底,在舒亚结束军事学校速成班学业的毛岸英被召回莫斯科。在季米特洛夫安排下,进入列宁军事政治学院继续深造。  相似文献   

20.
简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苏联作为历经74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突然解体。苏联解体决不只是由于单纯经济体制,或外部、或某一个人、或一个计谋等简单、单一和偶然因素而发生。其中肯定有更深刻、复杂和综合的历史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病灶,它是经过长期异化和由量变到质变的总爆发而造成解体的。苏联解体,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对我国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安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