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改善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社会性科普教育,通过弘扬科学文化,扩大科技企业规模,增强公众科学精神与思维的培育力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课组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和95个县(区)级科协的大力协助下,从1996年11月起,到1997年8月底止,经过长达9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概况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  相似文献   

3.
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熟悉,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一些国家的做法中得到借鉴。 一是以美国《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为代表的“2061”计划。该计划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并对5个相对独立的科技领域,即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生物与保  相似文献   

4.
邵夏 《求索》2007,(12):139-141
科学划界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而是一种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存在,但这并不表明科学划界标准不存在。在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关于“科学是什么与科学不是什么”的具体标准。科学哲学是对科学划界问题关注最多并且研究也最深入的学科,而科学哲学家是最有资格进行科学划界的主体。他们在教育公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抵制伪科学等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科学划界的研究不应过分追求划界标准的逻辑严密性和普适性而远离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远离了反对伪科学的社会实践。不管学者们愿意与否,学术最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百家论萃     
人文学科大有可为人文学科,一般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繁荣人文学科对于社会全面发展至少有六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第二,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第三,使我们整个民族特别是科技工作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干部获得理论思维的训练,使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从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制约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主流大众科学文化,也就是说社会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娱乐文化、消遣文化,甚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残余,诸如所谓的饮食文化、泡沫剧文化、商业旅游文化、低俗的性文化、算命文化、麻将文化乃至赌博文化等等,惟独科学文化难以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学界人士似乎都不以为科学同百姓相干。至于说到广大民众,要么将自己划在科学文化的圈外,认为科学事不关己;要么把科学神话,认为科学离生活太远。其实仔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众主流科学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国民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科学理解党委领导的内涵要求,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之间的关系,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实现党委领导由人治向法治、由微观到宏观、由指令到互动、由一元到多元、由政策到制度等方面的执政转变,为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供坚实保证。  相似文献   

8.
王茂钢  刘刚 《人民论坛》2013,(10):58-59
随着公共管理的科学民主法制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的公共决策愈来愈关照到公众意志的表达和对私权利益的尊重,但公共决策越到基层越难得到认同.文章立足中国文化乡土性的特质,以乡土传统的观念影像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公共决策中乡土文化困境的主要内涵及成因,勾勒出公共决策中公众意志表达的文化意蕴和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论公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是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公安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公安工作培养后备军、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公安工作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文拟就公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现代意义“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人文是一种文化。人文…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认为,人文精神是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的精神,是一种不与科学相对、不与神本相对的精神,是对抗物本并在反对人的物化过程中彰显的精神。科学只是人文之一种。与唯科学主义者相区别,唐氏亦觉察到了科学本身的限制,总结出了科学对中国的多种价值,并认为科学之价值,应自中国文化中之仁教上立根。唐君毅人文主义的科技伦理观体现了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所透显出来的现代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解除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及其所带来的困惑,为我们研究并正确处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