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的伊拉克骄阳似火,40多度的高温仿佛象征着这个海湾国家不断升温局势。最近伊拉克局势风云变幻,伊当局多次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核查问题上表示出松动的立场,先是邀请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负责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3,(1)
本刊驻巴格达记者王波报道: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已进行了一个多月,但到现在还没发现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力证据。美国有些坐不住了,因为距离核查结束还剩下不到一个月,如果等到1月27日核查人员向联合国安理会汇报“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再要对  相似文献   

3.
王波 《瞭望》2002,(47)
在国际舆论和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下,由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监督、核查与视察委员会主席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率领的联合国武器核查先遣组于11月18日到达巴格达。这是四年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首次进入伊拉克。他们为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第二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武器核查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2,(50)
由本·拉丹领导的“基地”恐怖组织8日在其网站上宣称,该组织对上月末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发生的两起恐怖袭击事件负责,并称将继续发动针对以色列和美国目标的袭击。 伊拉克向联合国递交的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8日送达纽约联合国总部。文件共有1.2万页,包括两个附件,以英文和阿文两种文本向联合国提供。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规定的期限内(12月8日)向联合国提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报告,迈过了为避免战争而必须逾越的第二道门槛,并将球再次踢回到美国的球场中。 伊拉克在这份长达1.2万页的报告中宣布: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说法与美国的相关立场相互矛盾,美国势必在今后的几周中仔细研究报告,并从中找出种种“隐匿或遗漏”应报告内容的  相似文献   

6.
自联合国通过新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恢复了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美伊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暂时有所缓解。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美伊矛盾将向何处发展,美国还会不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呢?  相似文献   

7.
在1月31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将前往美国与布什总统举行会谈。此前的1月27日,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布利克斯将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对伊武器核查报告。英美选择这一时机举行会晤,伊拉克问题显然是两国首脑会谈的重点。此次会晤将对最终确定“倒萨”时间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联合国核查报告提供有力证据最终证明伊拉克确实违反了联合国第1441号决议,而萨达姆仍不主动解除武装,美英攻伊自不必说,但如果核查报告无  相似文献   

8.
开罗专电 10月6日和7日,伊拉克将包括共和国卫队在内的约8万名军队和700辆坦克调往南部地区的巴士拉和阿马拉附近,其中一个师约近2万名的兵力距离伊科边界仅20公里。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 伊拉克在伊科边界集结军队的行动并非偶然。它正是在安理会准备于10月10日专门开会听取联合国负责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埃克乌斯关于伊拉克执行安理会决议情况的报告,并就对伊的制裁进行复审的前夕发生的。阿拉伯舆论认为,伊拉克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举向联合国施加压力,恫吓国际社会,即只要联合国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海湾地区就绝无安全与稳定可言。从而谋求打破与联合国谈判的僵局,争取尽快取消对其实施4年之久的制裁。  相似文献   

9.
开罗专电 伊拉克驻联合国常驻代表阿布杜·埃米尔·安巴里7月26日会见联合国特使、负责摧毁伊拉克毁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罗莱佛·埃克乌斯后宣布,伊拉克和联合国之间就国际检查小组进入伊农业部大楼检查化学、导弹武器卷宗危机已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由此,联合国检查小组对伊拉克农业部大楼核查风波暂告结束。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52)
新闻11月8日联合国安理回放会一致通过1441号决议。决议一方面强化了对伊武器核查机制,同时也为阻止美国单方面对伊动武、维护以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及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11月13日,伊拉克无条件接受1441号决议,由联合国对伊武器监督、核查与视察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8)
伊拉克承认科威特主权 伊拉克11月14日向联合国递交了伊拉克关于承认科威特主权和边界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由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签署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11月10日的决定和伊国民议会同日发表的声明。决定和声明表示伊将按照安理会的决议承认科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承认联合国伊科边界划分委员会划定的两国之间的国际边界。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3,(1)
本刊驻伦敦记者张振安报道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元旦发表新年致辞时重申,如果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销毁其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他将面临英美的军事打击,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将势在必行。 自美国威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以来,英国一直是美对伊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在美国紧锣密鼓  相似文献   

13.
全球要闻     
《瞭望》1997,(9)
联合国安理会2月18日通过第1097号决议,赞同联合国和非统组织负责大湖地区特别代表萨赫农提出的关于解决扎伊尔东部冲突的5点和平计划。计划提出: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撤出所有外来部队、重申尊重扎伊尔和大湖地区其他各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者以及通过对话、选举和召开该地区国际会议,和平解决此次危机。  相似文献   

14.
刘顺 《瞭望》2002,(39)
9月16日晚,出席第57届联大的伊拉克外长萨布里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伊拉克政府愿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中东舆论认为,伊拉克的立场转变,打破了4年来在武器核查问题上出现的僵局,无疑将有助于缓解一触即发的海湾紧张局势。但是,美国对伊动武立场并未改变,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0)
俄格阿三方领导人举行会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9月19日在俄罗斯南部的索契分别会见了格鲁吉亚领导人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布哈兹领导人阿尔津巴.三方领导人主要讨论了近来陷入僵局的难民遣返问题.叶利钦和谢瓦尔德纳泽表示希望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自1992年8月格阿爆发冲突以来,叶利钦同谢瓦尔德纳泽、阿尔津巴曾举行了3次会晤,并签署了停火协议.但由于格阿双方积怨甚深,停火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双方武装冲突不断发生.第四十九届联大开幕联合国大会第49届会议9月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来自184个成员国的代表出席了第1次全体会议.科特迪瓦外长埃西在20日的会议上当选为本届联大主席.本届联大预计要讨论维护和平、经济发展和联合国改革等150多项议题.  相似文献   

16.
全球要闻     
《瞭望》1998,(9)
全球要闻(2月16日———22日)·46·《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9期全球要闻美伊核查危机动态2月16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军事顾问萨阿迪说,如果美国向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将被迫停止在伊的工作,特委会监督伊军事设施的仪器设备也将被...  相似文献   

17.
凯风 《瞭望》2003,(Z1)
正当人们纷纷猜测美国究竟会在何时对伊拉克动武之际,布什总统在1月28目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个时间概念,立即引起观察家们的关注。布什说,国务卿鲍威尔将于2月5日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美国掌握的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美国早就称手中握有此类情报,但一直未公诸于世。它选择此时和盘端出,自有其考虑。联系到联合国核查小组1月27日提交的报告,和这份报告提出将于2月14日再次向安理会作最新情况通报,以及美国在海湾集结兵力的进展、布什最近民调支持率下降等情况,可以看出美国选择这一时机公布这些情报的玄机。  相似文献   

18.
伦敦专电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库尔德族难民问题举世瞩目。约有200万难民背井离乡,在凄风苦雨中洪水般涌向伊拉克和土耳其、伊朗边境,老弱妇孺,在荒山坡上露宿,饥寒交迫,在生命线上挣扎。国际社会救援源源不断,仍难解燃眉之急。美、英、法等国分别派部队进入伊北部,为库尔德人建立难民营,设“安全区”。伊拉克谴责这种行动,认为这既没得到伊拉克同意,也未获联合国授权,是对伊领土和主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3,(9)
·事件· ●第22届法非首脑会议21日在巴黎闭幕。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的52个非洲国家代表团和法国就伊拉克问题、科特迪瓦局势以及非洲和法国共建新型伙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 ●美国、英国和西班牙24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草案,称伊拉克“实质性违反”了安理会历次有关决议,违背了其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承诺,丧失了和平解除武装的“最后机  相似文献   

20.
10月下旬以来,波黑内战升级,随着北约的介入,局势更加复杂严峻了。 11月下旬,驻扎在波斯尼亚西北部比哈奇地区的穆斯林第五军违反联合国的规定率先向该地区的塞军发动大规模攻势。不久,11月11日克林顿在与其西方盟国发生分歧的情况下终于单方面宣布,美国决定取消对波黑穆斯林的武器禁运,并于11月13日起命令部署在亚得里亚海水域上的美军军舰不再拦截向波黑运送武器的过往船只。在美国解禁的鼓舞下,波黑穆斯林更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