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俄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革命加快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和目的性,印证了俄国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决定性,增强了俄国社会交往的进步性和时代性。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状况的变化说明,从政治维度来讲,更需要强调重视政治手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经济维度来讲,更需要强调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从民族文化维度来讲,更需要强调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1917年3月列宁在从西方回国前夕撰写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但俄国无产阶级可以使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使俄国革命成为全欧洲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使西方的无产阶级起来同资本主义决战。至十月武装起义胜利以至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列宁一直持上述战略思想。列宁的《四月提纲》未提出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天才计划",只是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社会主导信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转换的新纪元。俄国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和运用到人民运动中,得到人民认同和信奉,使马克思主义从一种理论、一种思潮转变为一种信仰。列宁信仰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是,当时俄国的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影响,特别是俄国社会正处于农奴制改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使传统的政治信仰产生危机,俄国的工人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纵向否定、逻辑否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后,逐渐与俄国本土的反资本主义、反西方传统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仍保留了原有的话语范式,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其最初的含义,变成了一种从源头上否定资本主义和从俄国的角度否定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理论,从而给俄国后来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俄国威胁论"在日本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幕末起到明治初,"俄国威胁论"如同幽灵一般游荡在日本的上空,掌控着日本的思想,支配着日本的行动,甚至主导着日本国家的整体走向。在北方领土归属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带有明确的内向性,是对来自俄国现实威胁的真实反映;在朝鲜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则呈现出外向性特征,是对本国整体战略的遮掩,带有明显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从走欧美日本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的转变。提出“走俄国人的路”,不但是历史的进步,还代表了一种新的觉醒,它结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走俄国人的路”,其实质是接受马列主义和选择社会主义方向。仿效俄国十月革命的办法,组织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然而在如何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7.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问题,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景的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正日益呈现出瓦解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仍存在继续向前发展为高级社会形式之可能。在对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之关系问题的认识中,恩格斯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视角,马克思侧重俄国革命视角。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总体上是一致的,二人研究的侧重点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形式差异性与本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换言之,恩格斯视阈中的俄国农村公社之瓦解趋势不等于全无继续向前演进之可能,而他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也不等于忽视俄国革命。  相似文献   

8.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和组织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以革命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驻俄使馆从一开办就经常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回当时俄国的各种消息。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连续发电报给外交部,报告俄国革命进展。但这些电报的内容,只有少数官员知道。大多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一直把俄国置于为对外关系的最优先地位。俄国也在近十年来,对哈萨克斯坦给予更多的关注。俄国加强同哈萨克斯坦的战略考量:保障俄国中部的安全;争夺里海资源和过俄境的石油管线;利用哈萨克斯坦的力量解决中亚的地区问题;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经济的互补性与保护侨民;借助哈萨克斯坦打造出自己的核心引擎。俄哈发展双边关系使得"地缘中心地带"的重组更加复杂,从短期看俄哈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叶艳华著《俄国早期政党研究》,是近几年来出版的有关俄国早期政党研究的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俄国主要政党的产生、1905年革命与俄国政党、反动时期的俄国政党、二月革命前后的俄国政党以及一党制的形成等问题,全面、深刻地阐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政党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分析了该时期俄国各个政党和政治派别在不同革命发展阶段的表现和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大地上活跃着一批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主要志向的仁人志士。他们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革命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希望。于是,他们以颂扬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指向,以"走俄国人的路"为目标,以组建俄国列宁式的政党为手段,在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俄国农民被旧制度置于"活不成也死不了的境地";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印度农民"被投入苦海".由此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农民"是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在东方其他国家,农民已经接受了苏维埃的思想,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农民苏维埃.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应该得到全社会帮助的思想里可以获得东方新政权帮助农民的思想启示;列宁则就新政权从生活上和生产上帮助农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伴随近代沙皇俄国对东北的渗透,大批俄国侨民来哈尔滨定居,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哈俄侨群体本身也经历了从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进程。以对哈尔滨近代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俄国侨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一群体的在哈生活状况,对揭示哈尔滨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到2007年间,曾经存在70多年的"苏联哲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对1991-2007年间俄国哲学状况进行了深刻评价,阐述了当今俄国哲学界对哲学的看法,以及苏俄哲学带给世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俄国民粹派无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村社正在瓦解的事实,主张俄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即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通过分析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指出俄国村社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并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批判了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列宁在否定和批判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的同时主张肯定民粹派理论纲领中的合理内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二、三、四稿和复信)》中反复强调,《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只是就西欧而言的,不能用以说明俄国问题,俄国革命者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寻社会发展的途径。他说,俄国生产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农村公社吸取西方生产方式的积极成果,使自己成为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基础。但从农村公社内在的二重性看,它既存在着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可能性,也存着走向灭亡的可能性,关键看能不能排除对农村公社的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东 《求实》2006,4(3):7-10
列宁在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纲的制定工作。《我们党的纲领草案》从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条件、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首要地位、党纲应当提出的基本民主要求与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要求、对待农民以及一切支持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力量的正确态度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应当包括的关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党纲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未能就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的特殊性作深入的研究,未能就这个问题形成和提出深刻的理论,可是他们在俄国社会发展途径能否不同于西方的问题上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列宁着眼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了俄国的社会发展途径区别于西方国家发展途径的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走自己的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初步尝试、俄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一国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以及后斯大林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终结四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须保持与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