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2.
风骨与物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的专业是日本语言,但闲时也思考一些有关中日文学的问题,且此癖已积20余年,因而对中日文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而入里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渐变过程中,笔者也拜读过不少中日学者关于中日文学的论著,其中又以中国学者的论著居多。每当读罢掩卷之际,均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然而,这些论著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传播、日本对中国文学的师承与借鉴、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等等。至于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可能因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之不同,诸学者所论甚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聊发议论,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3.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品译介是文学互鉴与对话的重要路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学影响力的主要尺度。目前,学界对于日本近代翻译、改编中国文学典籍的整体把握与个案挖掘尚有待提升。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的13篇译作及翻案作品共涉及38个中国古典文学文本。毋庸置疑,这些译作及翻案作品为日本民众阅读、接受、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扩大其影响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文学互鉴与对话的个案之一,细勘泉镜花翻译、翻案作品对于完善明治、大正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状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文学生涯的,而他最早译介的域外文学正是法国文学。自清末林琴南翻译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起,法国文学便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就已阅读过法国作品。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与法国文学的接触就更为频繁了。到日本不久,鲁迅即开始译介法国文学的工作,直到晚年仍有译作问世。虽然鲁迅介绍的法国文学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他毕竟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中,鲁迅最感兴趣的似乎还是法国文学。首先引起鲁迅注意的法国作家是维克多·雨果(1802-…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以后,战争空气日渐浓厚。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人道主义文学也遭到了打压和否定,部分左翼作家被强令禁止创作。大部分作家作为战地报道员被派遣到各个战地,"国策"驱使之下的"国策文学"应运而生,称颂战争、鼓吹国家主义的报告文学充斥纸面。日本近代以来树立起的文学独立精神已被摧毁殆尽,文学开始失去了自身应具备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御用"品,作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傀儡。本论以石川达三和火野苇平两个作家为例,试图解读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报国",进而对国策文学做一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8.
日本社会小说作家山崎丰子的大部分作品中贯穿着反战思想,其中既包含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内容,又有对日本对外扩张行径的反思,深入挖掘了战争中日本国民的紧张与不安,探讨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归"的渴望,唤醒了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共识。本文以山崎的"战争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贯穿于山崎文学中的反战思想进行研究,详细剖析其"归"的主题和"哀"的基调,对日本是否具有"反战文学"进行深入讨论,了解事实真相,厘清文学概念,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9.
安部公房是日本二战后有代表性的现代派文学大家,他将现代派文学的手法和主题自如地运用于日本的土壤和现实。其代表作《砂女》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存在主义的主题融为一体,运用"美比乌斯圈"这一象征塑造了不分表里的现实与超现实的两个世界,通过这两个世界的相互投射揭示了人的异化及存在的荒谬,探寻人之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文学名家辈出的国度。在古代,出现了写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紫式部,在现代,又出现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而在此二人之前,则出现了现诺贝尔文学奖如粪土的夏目漱石。然而,在日本文学史上,无论这些中天魁星如何炽耀,也丝毫掩不住永井荷风(1879~1959)这颗文学巨星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如果失去了永井荷风,日本文学便失去了一分辉煌与绚烂。笔者曾根据所能接触到的有限资料作过粗略,包括1999年上海版《辞海》在内,我国介绍永井荷风的出版物便达42种①,足可见永井荷风身价之不菲。永并荷风自幼…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是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通过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及其人口学影响,日本人口老龄化特点的国际比较研究,详细介绍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特点,为充分了解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状况提供了科学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文章以其《美利坚物语》与《法兰西物语》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日本唯美主义区别于西方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出发,分析这种融合倾向的表现,并发掘此种表现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姜燕 《当代韩国》2001,(4):85-89
韩国文学评论家金炳翼说:“朴景利的《土地》属民族文学范畴,是鸿篇巨制,就其篇幅和文学成就而言,不消说是首屈一指的。”评论界认为,《土地》作为最有影响的韩国当代文学作品,就作品的设定时空及历史背景的方式而言,是小说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创作改革。这部深受欢迎的长篇力作被认为是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的一部朝鲜民族的耻辱历史。在创作思想上,它是承袭了儒家美学思想“里仁为美”的成功之作。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助这一视角,分析日本文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的隐喻模式主要集中在所有物、商品、植物和食物4种隐喻类型上;这些隐喻模式除了基于身体经验,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考察特定的隐喻不仅可以洞悉隐匿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代物流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日本现代物流的突出特点日本是现代物流发展异常迅速的国家。从1990的颁布《物流法》以来,经过十多年,现代物流已步入新阶段。当前,日本现代物流有几个突出特点。1.信息技术化进入新世纪,日本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引起企业经营方式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正在不断地全球化。为了适应这种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许多国家开始着手教育改革,与以往相比,这些教育改革都更加重视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教育以及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去很重视的文学教育却出现了明显的倒退现象。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日本似乎尤为突出。文学教育是否还有必要?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等问题摆在了文学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借鉴西方符号学和文本分析理论,前田爱构建起日本的文本分析理论,并以此为利器,广泛涉猎读者论、媒体论、都市文学分析,为立体解读文本丰富内涵奠定了基础,在战后日本文学批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