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10月15-18日,"中非关系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举行.研讨会得到了德国伯尔基金会的赞助,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承办.与会代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云南大学、湘潭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郑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单位.非洲一些在华留学生和在华任教的教师、中国赴津巴布韦志愿者代表、在非洲经商企业负责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非洲馆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减缓非洲债务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减免非洲债务的举措.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非洲减债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所在.作为国际减债的新模式,中国对非洲国家实施的减债举措,有利于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善其融资环境,深化中非经济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减免非洲对华债务,符合中国和非洲人民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3.
10月 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了“非洲复兴与中非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该所副所长杨立华教授和南非非洲研究所所长艾迪·马洛卡博士主持。南非方面的与会者有南非非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达尔博士、南非威斯塔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米提博士、南非非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萨马苏沃博士。中方学者除本所研究人员外 ,还有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夏吉生教授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曾强教授。此外 ,南非驻华使馆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作为双方的学术交流项目 ,这次研讨会选在“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2 0 0 3年部长级会议”召…  相似文献   

4.
"多哈回合"与非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过 8轮谈判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 ,直至创立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框架。非洲日渐边缘化 ,既与世贸组织体制限制弱小国家的作用、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这一弱点有关 ,也与昔日非洲国家主观上不够重视多边贸易谈判密不可分。西雅图会议是非洲国家改变其处理世贸组织问题方法的分水岭 ,非洲国家正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 ,争取和捍卫非洲国家应有的权益与地位。但近期在农业、纺织业、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协议问题、谈判应对新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非洲国家必须格外小心地走好每一步。  相似文献   

5.
第四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学界多关心日本援助非洲的动机,较少注意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与日本援助非洲理念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梳理历次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同时,对冷战后日本援助非洲政策、理念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是日本力图改变西方为主导的传统援助方式的尝试,其效果已经呈现."主事权"和"伙伴关系"的概念已对国际援助体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28~29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体系转型与中非合作论坛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北京周报>等机构的官员、学者、记者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援助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和非洲自身的责任承担;倡导进行对非洲援助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非洲的文化援助.德国之所以调整援助非洲的政策,除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以外,也受到非洲自身变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实力增长的影响,根本目的还是为德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即增强德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德国在具体落实援助政策方面面临国内预算、援助管理体制等问题的制约.此外,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德国对非洲援助也受到发达国家集体形象的影响.德国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塑造在非洲的独特援助形象.  相似文献   

8.
2008年4月21~25日,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专家与学者及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人员一行十人赴肯尼亚,参加了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 B(O)llFoundation)共同资助的"中非公民社会对话"调研团,与部分非洲国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内罗毕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研讨、访谈与调研.  相似文献   

9.
一 2009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议程的最后一年,也是中非教育合作跃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5月25日,"教育部第七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旨在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国对非洲教育援助、人才培训、非洲研究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援助非洲工作的新举措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日 朝鲜与德国正式建交。 第五届非洲统一组织特别首脑会议1-2日在利比亚的苏尔特举行,来自45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首脑代表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非洲联盟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际抛出了“新老欧洲”之说,把反对美国对伊战争的法、德等国称为“过时”的“老欧洲”,把支持美对伊开战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称为代表欧洲未来的“新欧洲”。其意图是分化、分裂欧洲,以便分而治之。但欧洲联合和走一体化之路是历史潮流,美国的图谋难以得逞。  相似文献   

12.
“人的安全”理念的形成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安全威胁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威胁急剧上升.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安全理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的安全"理念应运而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日本外交迅速向“价值本位”倾斜,宣扬“人类普遍价值”和日本价值观的“价值观外交”成为其新特点之一。日本外交的新变化,反映出日本对国际关系中“软权力”的重视。为了推行“价值观外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外宣”工作。日本外交正在迎来对外宣传的转折点。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有明显针对中国的一面,日本试图以此牵制中国,进而主导未来亚洲的发展格局。今后日本与中国在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时,在形象和观念领域难免会有竞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互动始于 15 11年葡萄牙对马六甲的占领。自那时以来 ,特别是冷战以后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对华侨华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样 ,华侨华人的发展也在一定层面和程度上对国际体系发生着作用。本文试图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方面对“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这一命题作出阐释 ,对其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石原慎太郎的"地震天谴论"和大江健三郎"日本暧昧论"代表了"三一一"巨大地震后日本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国家定位"和"未来走向"的诉求。前者的民族主义话语本意和后者的理想主义追求形成鲜明对照。它们的相同点是均要面对沉重的历史负资产和日美同盟关系等尖锐的现实问题,两者构成了极其矛盾即"暧昧"的两极。今后日本在"国家定位"等问题上将在这两极之间摇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因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17-20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在江苏扬州召开。本次年会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及江苏省委党校联合主办,江苏省委党校和扬州市政府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落幕后,围绕如何评价此次会议成果,如何看待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对策,特别是拥有"地球之肺"等自然禀赋优势并集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拉美地区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于2009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题为"'哥本哈根进程'与拉美国家对策"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津巴布韦民族主义领导人西托莱撰写的《非洲民族主义》一书,是非洲人中最早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主义问题进行全面阐述的重要著作。它重点阐述了战后非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原因、斗争目标和斗争方法,并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白人至上哲学”,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主张,有其进步性和积极意义。西托莱的民族主义思想基本上是温和、偏右和亲西方的,是战后非洲民族主义温和派的代表,并在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利哈乔夫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在他的绝笔力作《思考俄罗斯》中对俄罗斯及其文化做了独到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此书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利哈乔夫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导致了欧盟内部分裂 ,但恰恰是这一分裂从反面推动欧盟开始了新一轮“整合”。“分裂”与“整合”成为伊战后欧盟一体化形势的最大特点。在“整合”过程中 ,法德欲重建其在欧盟内的“主动权轴心” ;“双速欧洲”成为未来欧盟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