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刀安仁是傣族民主革命先驱,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其革命性,这导致对刀安仁冤案研究的一些误解与困难。如果从民族性角度来研究刀安仁参加革命的动机、表现,以及冤案发生的原因,则可发现,傣族土司思想中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双重存在。这两种认同的共存,是国家转型过程中,联邦制和统一中央集权两种民族国家观的理解与冲突,是对少数民族自身认同的包容与排斥,反映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民族与民族社会是民族学研究的两个不同侧面 ,偏重作为群体的民族研究的是狭义的民族学研究 ,而偏重民族社会及其不同层次研究的是广义民族学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广义民族研究分为哲学、综合、具体领域三个层次 ,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语言认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趋同现象,是其它认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跨境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认同、民族语认同和外语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国的跨境民族多,但国内学者关于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还很少。基于现有语言认同研究相关文献,本文分析讨论了语言认同的基本概念和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我国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缅甸华人母语认同代际差异表现在语言选择、语言水平、语言学习时段及途径、语言规划、对下一代的语言期望等五方面,并各具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不同年龄段华裔的生存背景不同,导致母语学习需求和动机不同;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各时代发挥的母语传承作用不同,进而形成的母语认同模式不同;不同时期国家语言政策的指挥效用也不同。研究华人母语认同状况,应探求母语认同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作用;客观看待语言认同带来的民族认同新变化,利用地缘优势,为缅甸国内稳定的华文教育政策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海外华人母语与居住国通用语是可以共存并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学中有关民族关系的研究已拓展为对文化本质和文化认同意义上的理解。较早时期的研究常将文化认同和文化的族群性相提并论,然而最近的人类学理论观点却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两个独立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不必反映世代传承的或是纯粹的(gcnuinc)文化传统。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阶层,甚至一个国家也许在其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和同化过程中继续创造或传承其文化传统。而这一群体成员把未变化的文化传统阐述为文化认同。事实上,他们把其他群体与他们发生接触的语言和文化因子混合,甚至处于一种稳定的群体关系状态之中。许多个体(individuals)也许改变他们所声你的认同或是跨越群体成员身份的界线。这就是巴特早期关于族群和边疆研究的基本理论见解(position),这一理论开阔了许多人类学家的眼界。利奇(英国人类学家) 1954年从事的缅甸克钦语群民族认同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7.
新疆民族认同偏差直接危害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国际原因。应针对新疆文化认同偏差、政治认同偏差、民族心理认同偏差以及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宗教信仰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采取不同的矫治措施,以更好地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复杂多样。人口流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变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研究人口流动,或者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研究民族关系,无论是科学资料的搜集和积累,还是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我们的准备和经验都还不足。尤其是对一些尚待明确的基本理论问题,更需要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就这个问题谈点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汉英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汉英民族具有不同的色彩偏爱。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形成这种偏爱的深层原因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
斯蒂文·郝瑞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卓有成效的少数外国学者之一,他从实地考察出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彝族的历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教育、彝学史等等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和梳理.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宣传介绍彝族,同时也有助于从客位的角度丰富西南民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徐则平 《人民论坛》2014,(14):32-3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学生既是少数民族成员,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民族认同存在身份的双重认同,其民族认同及文化融合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此以437名佤族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主要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等四方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年级、社会文化环境及语言的影响。此外,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存在双重身份认同理论负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5.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卿臻 《前沿》2010,(7):156-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空前大涨,由此引发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向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和向外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势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王玲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如果仅仅从躯体疾患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罹患各种严重躯体疾患的确不多,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就大不一样、大量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杰舜 《思想战线》2001,27(1):77-81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复杂,结构多样.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原始族群活跃在华南,族群之间不断互动、涵化,到清朝基本定型为三个层次.华南族群中既包括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汉族族群.各族群的认同基本上都是从族源认同和语言认同两个方面来概定,其中,语言认同方面汉族族群的方言比少数民族族群的方言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  相似文献   

19.
向学春 《求索》2008,(9):113-115
语言的文化价值问题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并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而存在,它的社会性使其像一面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这个民族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动态和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汉民族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女用男称现象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全方位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多维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马兴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82-185
尧舜祭祀是实现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包含血缘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两层含义.古代尧舜祭祀的实质是统治阶级通过民族认同来达到政治认同,以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