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起其人     
吴起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爱护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事迹,经常被人引用,以说明“思想工作也出战斗力”的道理。其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你儿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日:‘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  相似文献   

2.
东汉清议名士的真正的精神领袖是郭泰(127—169)。只要引录两个人对他的品评,就可以概知当时士流对他倾倒的程度了: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郭泰死)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本传)  相似文献   

3.
做理想家,是一件很占便宜之事,因为一谈理想,自己仿佛就高尚起来;而一高尚,仿佛就不容讨论,于是就所向无敌地大获全胜了。“人皆为尧舜”,是好理想,惜乎类于“绝对真理”,且不说。男子皆为柳下惠,女子皆为孟光,虽是次一等的好理想,却也不免于空想之讥,但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理想家。  相似文献   

4.
彭怀 《瞭望》1992,(36)
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东北。贪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广州石门附近。 据说,孔老先生的高足曾参,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渴死也不喝盗泉之水,因为它姓“盗”。而晋朝的吴隐之却不象曾先生那么固执。尽管那泉姓“贪”,他却照样饮用,结果并没影响他清白的风操。 曾参和吴隐之对待同样一类事物,采取  相似文献   

5.
实录     
《瞭望》1988,(52)
两百多年前,曹雪芹以“假语村言”敷演《红楼梦》,却特特地申明;“此书不敢干涉朝廷……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唐突朝廷”。 张伯驹先生“饱经风雨阴晴之变”,“以为文采风流皆是罪障”。晚年写《红毹纪梦诗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法律的力量》和《马克思的幽灵》等著作中,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他的“公正”思想。德里达以公正为超越自然和理性的法律之上的法律,引经据典阐述它同法律的异同,以及当今之“脱节”时代如何对之翘首以盼,进而论述解构即公正:诚如一切可以解构,唯解构自身不可解构;同样一切皆可解构,唯公正不可以解构。德里达曾经视乌托邦为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忌,然最终假公正之名,系统阐述了他极具乌托邦色彩的政治学思想,思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未已 《瞭望》1991,(12)
圣贤不为世人所知,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悲叹与感慨的主题;但圣贤之昧于世事,却常常是人们试图掩盖或美化的事实。历史上的才人们多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历史又是爱惜才人的。于是,当他们感到怀才不遇时,历史总要谴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于是,后世的“才人”、“半才人”乃至“假才人”们,便被惯出了一套动辄怨天尤人的毛病。“怀才不遇”固然可悲可叹,但若人一感到“不遇”便自认为是“怀才”,那不仅可悲可叹,而且是可怜可笑了。 先说那位纵酒狂歌“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李太白,他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广结名士,下笔不休,一入长安,便誉满京师,天宝元年,经荐举被  相似文献   

8.
“浪子”并不是一个好名目。宋徽宗众帮闲中有一位李邦彦,原是打银匠的儿子,“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言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于是当了大官,人称浪子宰相。此人此事入了《续资治通鉴》。《三朝北盟会编》介绍了另一位浪子:“韩之纯轻薄不顾士行之人也,平日以浪子自名,喜嬉游娼家,好为淫媒之语。又刺淫戏于身肤,酒酣则示人,人为之羞而不自羞也”。浪子燕青之所以为“浪子”,本来应当与这种人同为一类;但是,可敬之处却恰好在于他同中有异。同者,也刺了一身花绣,使得  相似文献   

9.
周惠斌 《各界》2011,(12):67-68
周作人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周作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臣,是对日本军阀深恶痛绝的清醒之士,又是出任日据时期教育督办的民族罪人。他在日伪时期充当了为国人不齿、为士林所共愤的落水汉奸,不能不说是他一生难以回避的最大的耻辱所在。  相似文献   

10.
普遍联系     
《求知》2018,(11)
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1.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弓I申含义即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在元明清代仍被世人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圭臬,由此足见“留余”思想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2.
某单位领导上任之初,不是效仿别人先烧“三把火”,而是为各级干部端上“三盆水”。“第一盆水”,让各级干部好好地“洗洗头”。他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哪一级领导,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只有当头脑清醒了,才能带领群众奔小康,才能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明辨是非不转向。“第二益水”,要求各级干部认真仔细地“洗洗手”。他提出为官要廉洁刚正,两袖清风,做到名利不动心,不义之财别伸手。只有“手净”了,才能理直气壮、行事坦荡,把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完成好。“第三盆水”,要大家尽快“洗洗脚”。他要求各级干部,特…  相似文献   

13.
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汾阳王郭子仪领关内、河东兵马副元帅时,他的儿子郭晞以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放纵士卒横行市里,胡作非为,稍不称意,“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把臂徐去;至揸杀孕妇人”。邠州人敢怒不敢言。邠、宁节度使白(?)德畏于势要,也不敢出面干涉。  相似文献   

14.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5.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秉承经世致用之风,在反对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皆善"与"义利兼重"的独特观点。颜元以培育"实才实德之士"为目标,创立了"实学"与"习行"相统一的德育思想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颜元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勿食与少食     
唐朝诗人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为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须少食,若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遇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人之常情。这段论述耐人寻味。同样是善意劝说别人  相似文献   

17.
唐生智一生充满争议:他信佛,却又在战场上浴血,有“佛教将军”之称;他几度起兵反蒋,也几度帮助蒋介石作战;他是力主抗击日寇的南京保卫战最高指挥官,却又仓促弃城撤退,没能避免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文革”时期,唐生智遭受冲击,宁死不愿“揭发”贺龙等老干部,又是一段传奇。唐生智的二儿子唐仁理现为香港居民,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唐生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为“士”。而大凡可以称为“士”的人,多少总有点怪脾气,比如说清高、自负、忠义、信实等等。自然也有并不如此的。由这些怪脾气,便又产生了一系列士的行为准则,比如“士为知已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等。由于这原因,世人便相应产生了对待士的不同态度和方法。善者焉如“礼贤下士”,不善者象汉高祖刘邦,对来访的“士”摆臭架子,在那里洗脚,甚至往“士”的帽子里撒尿,当然,刘邦后来还是重士的,所以他得了天下。今天,到处都讲重视知识分子,我们的思想工作也改变了过去一味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淡化人的缺点,强化人的优点”的口号,其实也就是对“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桂林市东江市场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无证经营、非法行医市场,庸医之多、药材之广、看病人之众,令人触目惊心。 在一处写有“秦师傅之命下山,免费为民看病”的标语前,记者与一名蓄着花白胡须的“神医”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为病人看病,只要给他一点生活费就行,因而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他的药摊前竟无一味药。“神医”看出记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兴起。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也提到了显著地位。党的干部方针中加进了知识化、专业化的内容,并且狠抓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急需用知识分子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一方面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一方面又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广罗人才,张榜招贤;工厂招收新工人一反过去是人皆用的常态,而要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择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而用之;过去一贯不太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大农村,现在对科学文化知识出现了一种“饥荒”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