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复合行政:通往治理的渐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解决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复合行政突破传统区划调整的旧思路,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体制,其核心是建立多中心、交叠合作的社会自主治理网络。由于受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我国社会的自治和治理能力较弱,在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真空地带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而复合行政以其兼容性、权变性和过渡性成为通往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在现行宪政框架下,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培育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自主治理能力、纳入行政区划调整是构造复合行政的3个渐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民主发展,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的基层民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基层民主在中国得到了优先发展?对此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精英推动论,另一种是权益诉求论。从一些微观机制上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无法解释基层民主发展与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无法建立一个解释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普遍性命题。实际上,中国渐进改革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基层民主优先发展的道路。或者说,基层民主发展的渐进改革论。中国乡村民主化的基本经验昭示我们,要摒弃"激进民主论",即从基层民主快速发展到大规模民主化。总之,从中国改革的历程和改革的逻辑来理解中国民主的发生逻辑,较权益诉求论和精英推动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广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生存利益关系,是社会调控自身的必需,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必定会走向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观所体现的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使人们的政治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认为政治与社会同生共存,政治在经历过多种发展阶段之后必将回归社会,人类必定会走向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1,(9):32-32
齐奇2011年7月26日在《法制日报》上载文《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先行民主渐进》认为,法治先行,打造一个注重程序、尊崇法制的社会环境,就能为渐进有序地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转型期选择法治先行民主渐进的路径,符合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元理论层面,需要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理论是什么;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的出路在哪里?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回答: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是其朝着三个方向演进的结果,因而其发展也必然受制于三个不同层面的态势;2.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应当具有的边界、要素、内容和形式;3.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是社会熵,由此提出了"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4.初步讨论了熵理论在分析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表现形式。该运动虽不是由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直接引发的,但却导致了对社会阶级、政治矛盾和文化经验界限的重新划分。作为一种多元社会的认同感政治,其表现为原有的现代化价值与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人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认同的结果。新社会运动虽然还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是其对现有体制、政策和权威构成了挑战,并且对政府公共政策和全球化治理机制来说,它是一种潜在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8.
谭永灼 《桂海论丛》2001,17(6):51-5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 ,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和不相适应的两个方面 ;二是坚持改革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相联系的观点 ,深刻阐明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三是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牢固确立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 ;四是以改革的实践 ,丰富、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发展以稳定为前提,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政治信任式微之际,熟人社会的信任在解决乡村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熟人社会的信任对于解决大规模群体性冲突则显示其功能性不足,因此,建构农村政治信任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政务超市建立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政务超市存在的诸多问题,它的作用受到局限,甚至出现倒退或形式化的倾向。探讨政务超市的未来发展趋向现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认为从政务超市向执行局的发展是一个必要的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的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推进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和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客观分析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意义及其问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以加强引导、有序推进为核心,以扩大参与比例、拓宽渠道为关键,以完善政策、规范监督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系统中,政治系统是核心构成。社会通过政治系统的运行,使个人与个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此外,政治系统通过执行权威分配,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政治系统是由政治阶层的行为所支撑的,政治阶层所遵循的价值、规范和原则,在社会中起着示范和被效仿的作用。当政治阶层背离统一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时,或政治系统中的腐败趋于严重时,势必会在社会系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扩展效应,从而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并发症”。政治腐败的表征政治腐败是指政治系统中政治阶层…  相似文献   

13.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各项社会福利也有了明显的增长,这在本质上是由澳门特殊的政治生态所决定的。在一国两制下,澳门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和示范效应;在立法会对政府施政的制约配合关系中,立法会对政府的民生福利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施政监督作用;在法团主义模式下,澳门社团的社会福利诉求往往得到政府积极的回应,澳门社团日益成为社会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而社团的垄断特性和碎片化发展趋势则要求政府致力于做好利益整合和利益均衡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民主"不只是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自治,而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三大板块",即村与乡镇两层,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党内民主、乡镇人大与政府的国家(政权)民主以及村民自治为主的社会民主三块.  相似文献   

15.
政治沟通: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资源重构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法性是现代政治体系赖以存在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沟通是当代政治体系合法性资源重构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沟通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通过推进政治沟通的制度建设,拓宽沟通通道,畅通沟通信息,增加政治沟通的文化内涵,可完善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和活动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则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政治变迁与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具有很深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可大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四个阶段。由于存在着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政府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8.
"劳动人本政治观"是"广义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文尝试在对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与要素进行简要申述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政治理论的分析方法--政治的利益分析法,对人性、人的利益需求与劳动实践的内在关联进行探究,以揭示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的社会性,进而确证劳动人本政治观的科学性.同时指出,政治关系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之劳动人本性的逐渐实现过程.现今,坚持邓小平理论这一"走向社会政治"的科学理论,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化、推动中国政治的"社会政治"发展取向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9.
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未来中国政治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紧密相联,这是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本研究在对大学生社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制定合理公共政策,以促进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Using the 2008 China Survey,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ese respondents' feelings toward their country and how such feelings are related to their democratic values. First, it compares Chinese nationalism with that of 3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2003 National Identity Survey. Second, it looks at 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s embedd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Third, it furth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m on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rather than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that nationalism serves as a powerful instrument in impeding public demand for democr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