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全文转载了司马相如7篇文章。司马迁得到这7篇文章有两个过程,一是未做官之前听闻或者熟知司马相如的文章;二是当官之后,特别是在任职太史令期间更有机会接触司马相如的文章。司马迁转载这7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文章传达出来的"无为"思想,另一方面这7篇文章既反映了传主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也体现出司马相如的政治才能和抱负。这一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笔者第一次接触"任职资格"概念的时候,也和当时华为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更不明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费九牛二虎之力推行它的意义。当时满脑子都是疑惑不解的问题:任职资格与绩效  相似文献   

3.
2002年国庆前夕,在广东省东莞市东方酒店,松滋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与松滋籍在东莞务工经商的代表聚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题为"身在东莞,心系松滋"的座谈。就如何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任职、创业等问题,25名代表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这是松滋市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任职,有效催生"领头雁"所组织的一次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把方便和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和误解咽进肚里。重庆市合川区人大代表、合阳城街道利川村党委书记张道清用"三心"换取群众的信任,更用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张道清算得上是合川的知名人士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年逾花甲的她在村干部岗位上已任职40年,这在重庆市合川的村(居)干部中是绝无仅有的。"巾帼不让须眉"。张道清虽是女性,但性格泼辣,工作风风火火,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和魄力。"我们就是要选她,她办事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生于基层的群体事件并非单一的群体性质,相当多群体事件都具有"群众性",形式上为"群体"事件,实质则为"群众"事件。"群众"是人民,是大多数,是执政基础,是国家主人,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性表现;"群体"则不带有属性判断,单指因某种关系而聚集起来的人群,强调的是参与的绝对数,不一定是大多数,更不一定是主流和主体。"乌坎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群众事件",是基层民主诉求的一种激烈表达形式,是群众对基层干部施政质量的一种"负反馈",带来了很多宪法与法律问题的新拷问。  相似文献   

6.
叶坚 《浙江人大》2012,(12):24-26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宪法精神逐步落地生根、发芽长枝。30年里,发生了不少引人瞩目的"宪法性事例"。生活中的宪法性事件或大或小,有悲有喜,但在点滴之间所闪耀的宪法精神和公民的宪法诉求,却对我国的法治进程影响深刻。"孙志刚事件":以生命代价换人身自由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外出上网时,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候,在我们管辖区内,发生了两起村民集体罢免村委会成员的事件。一起是南口镇虎峪村原村委会的罢免事件,另一起是十三陵镇悼陵监村原村委会主任及成员的罢免事件。后来这两起事件都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得到妥善处理与解决,局势趋于稳定。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粗浅思考。 这两路村官之所以被村民罢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工作不尽职,政绩不明显。如悼陵监村原村委会没有依照《村委会组织法》认真履行职责,任职两年中,提不出村政建设的规划措施,没有制定象样的村务管理制度,没有做出…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引起大量关注的小凤雅之死事件,逐渐呈现了比较清晰的脉络,由一开始的对小凤雅家长的千夫所指,到现在普遍质疑事件的志愿者以及最早在网上传播此事的始作俑者。现在复盘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可以看到,其中的公益志愿者的角色与做法确实有很多争议之处。尤其是作家陈岚、自媒体"有槽"的举动和文章,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也对家长造成了二次伤害,从助人、救人最后演化成"伤人"。这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为什么双方本来都是  相似文献   

9.
陈斌 《传承》2009,(12):96-98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革命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在英国政府何以强硬地对待倾茶事件这一问题上,目前我国学界尚无系统论述。面对"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挑战,英国政府为了维护挽救旧有的、殖民地完全服从母国利益的体系而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而这最终又引发了美国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0.
陈艳涛 《小康》2011,(4):85-87
"史上最严厉"的法官任职回避规定被媒体认为是法院系统廉政建设的最大亮点,但也在司法界引来诸多争议之声。力推这一做法的上海高院院长应勇在《小康》记者的专访当中回应了这些争议"法官是孤独的贵族"——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小康》记者专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这样描述法官这一职业。如是描述,并非对于法官职业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6,(3)
正前不久,一则"外地女子在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引爆网络,反映的是某医院300元的挂号费被"黄牛"炒到了4500元。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既有广大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不满之情,更有广大群众对"黄牛"倒号、侵害自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同盟曾经被迫宣布"解散",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过去对这一事件的研究评论不够全面,有失公允。其实这一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民盟与中共亲密合作,引起国民党的忌恨,迫害所致。事实上,民盟当时宣布"自动解散"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这一举动保护了民盟的有生力量,并促使了民盟在政治上公开向中共靠拢。  相似文献   

13.
程萍 《人民论坛》2012,(11):6-7
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联合发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对公务员在职务安排、任职地点和履行公务方面规定了三种回避制度,即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新回避规定能否阻断公共治理中的人情关系,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同时,与"异地为官"的中国式地域回避制度不同,现代西方国家官员任职大多采取本地化选举的策略。"异地为官"还是"本地就任",两者究竟孰优孰劣?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革命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在英国政府何以强硬地对待倾茶事件这一问题上,目前我国学界尚无系统论述.面对"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挑战,英国政府为了维护挽救旧有的、殖民地完全服从母国利益的体系而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而这最终又引发了美国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近些年社会生活中由道德相对主义引发的公共伦理事件,2015年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伦理争议事件并不如前几年显得数量更多、影响程度更广。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和"树新风"方面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位朋友去推荐他任职的老领导家拜访,带了一些礼品表示感激。但老领导坚决拒收,并语重心长地说:"推荐你任职是工作需要,收了你的礼,我的心总是悬在半空中。做什么事,还是要落得心安才好。"一席话让他很是惭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官员问责制自2003年非典时期浮出水面后,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不断增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员问责制实施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问责官员的复出作为这一制度最具争议的部分,在近两年已经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悄然或闪电复出,令民众意见不一。官员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的官员重新任职无可厚非,但是,面对百姓的关注,让有能力的问题官员复出,更应该注重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正考察干部要"远近兼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识深识准一名干部,不仅要做好任职考察,掌握近期的表现,更要注重考察平时的一贯表现。把考察功夫下到平时,健全干部日常性考核和管理机制,避免任职考察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导致考察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防止"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象,及时掌握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情况,加强综合分析研判,统筹考核干部素质、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搞好理论武装是军队政治院校全面深化任职教育转型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衡量政治院校的任职教育成功与否,首要标准是理论武装的质量.这就决定了在军队政治院校的任职教育中必须强化理论武装,把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摆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0.
1947年,台湾爆发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官方将事件定性为"奸党煽动"、分裂国土、追求独立的"叛乱"事件.这一定性严重背离了历史的真实.70年代后,岛内外"台独"势力利用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把"二二八事件"歪曲成为"台湾人反抗大陆人","中国人镇压台湾人"的省籍矛盾甚至是民族矛盾.80年代,台湾统派学者为反驳"台独"势力对"二二八事件"性质的歪曲以及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掀起了搞清历史真相的"二二八"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也促进推动了对"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今天台湾的省籍矛盾与族群冲突不是弥合、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和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