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的国际化即人权保护的国际化,这使得人权保护突破一国的国内法,通过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加以保护。人权保护的国际化为国家设定更多的保护人权的法律义务,国家一旦成为人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成员国,就必须按公约的规定采取立法、行政、司法、经济等措施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而国家违反其应当承担的国际法律义务将构成国际不当行为,对国际不当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国家就可能因为本国国民的人权保护问题而承担国际法律责任。人权和主权是国际法的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使得国家主权的让渡变得更加普遍和明显,这也使得国家承担国际法律责任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万霞所谓人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国家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条约,对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和保证,并对严重侵犯这种权利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惩治。人权的国际保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得以迅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国际条约体系,成为国...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权保护已被普遍地接受为一项国际法原则。探究人权国际保护的合理内涵,分析人权国际保护的必要性,试以人权的国际保护界限为视角,从基础理论和基本结构两个层面,分别介绍人权国际保护的原则和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因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而被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图从人权的产生及保护角度,论述国家在人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FCTC是一部专门规制烟草问题的国际公约,其宗旨和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烟草控制以保护人权,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立场不同、观念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使该公约在规范及实施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为普遍人权提供笼统保护,其必然涉及与烟草相关问题的人权保护。在国际人权体系架构下,国家负有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义务;同时,国家须证明其在烟草控制方面"渐进实现人权"的正当性;人权条约机构监督人权条约的实施并对涉及人权的烟草问题做出一般性意见与审议意见,这些都可促进FCTC的实施及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显然会推动我国公民权利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具体论证这一命题时主要从一国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来阐述,而较为忽视人权的行政保护、国际保护等方面。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学者仍然固守着关于人权的传统分类,而没有考虑人权的综合特征。新的人权分类从国家的人权义务的角度对人权进行分类,包括尊重、保护、满足和促进四个方面。这一分类更重视人权的现实享有,但是这一分类主要着眼于人权的国内因素,而没有考虑人权的国际因素。对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家来说,人权不仅仅是国内事务,也是国际关心的事项,因而关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公民权利发展的问题,从人权的尊重、保护、满足和促进以及国际保护等方面可以作出更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人权概念普遍性及人权的国际保护;并通过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及赵燕事件,揭示了当今国际社会还存在着滥用暴力、践踏人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时阐述了我国的人权发展状况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人权,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同时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文化因素外,还过多地被渲染了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下承认和保护人权,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保护内政为借口公开违背国际法准则,拒不履行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8.
人权保护具有国际性的一面 ,但主要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人权国际保护的实现以国家履行其国际义务为前提 ,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对人权的保护 ,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以促成国际合作为主要手段 ;总之 ,要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人权的国际保护。“新干涉主义”践踏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对人权国际保护和国家主权构成严重挑战 ;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则对正确处理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
在控制国际犯罪的同时注重对人权的保护,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为了保护人权,国际社会将最严重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界定为国际犯罪。在控制国际犯罪与尊重基本人权问题上,国家与国际组织都承担了相应的义务与责任。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也必须承担有关责任。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道主义法旨在为一方权力之下的武装冲突受难者提供人道主义保护 ,保护的是战争中不与军事必要相冲突的人权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一整套国际实施机制。国际人权法旨在为所有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平等的保护 ,它适用于任何个人和任何情势。人权纳入国际保护始于二战结束以后 ,它主要由国内法来保障。由于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在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上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容易使人们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两者是国际法的不同分支部门 ,但它们存在着交融之处 ,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传统国际法主体应尽的责任。跨国公司作为私的行为主体,是否应当承担国际人权责任或言承担何种性质的国际人权责任,尚无普遍共识。在民族、国家并存的国际社会结构体系内,基于人权目的,由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人权违反行为实施防范或惩处行动,被设定为最佳模式。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制定跨国公司人权责任体系的行动,表达中国立场。在构建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我国应充分培育和发挥民间人权力量,推动跨国公司尊重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2.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哲学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验的人权观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已经不再具有批判性的积极意义,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其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低限人权概念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这个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人权公约:人权价值和制度的普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人权公约体现了人权价值与制度的普适化。人权普适化经过了从话语人权到国际人权的历史演变。国际人权公约蕴含的人权普遍性包括人权主体的普遍资格、人权价值的普遍信奉、人权规范的普遍适用。当今国际人权公约的理论视野与西方关于人权与社会的价值预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理论背景主要为普遍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的智识背景、自由民主的普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国际犯罪是指国际法规定的以及违反国内法关于国际刑事方面规定的、对国际社会具有危害性并应受到刑事处罚或需要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予以刑事处罚的行为。他是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触犯国际刑事法律法规或违反国内法关于国际刑事方面的规定;是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犯罪通常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行为。同样具有刑法学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5.
引渡是国家间在制裁国内犯罪中进行刑事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国际社会在制裁危害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中普遍接受的一种刑事合作形式[1] (P32 5) ,它是指一国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将当时在其境内而被该外国指控犯有某种罪行或者已被判刑的人移交给该外国以便起诉或者执行刑罚的诉讼协助活动。有的学者将引渡定义为一种法律手续,认为它是指基于条约、互惠、礼让或者国内法,一国将被指控或判定犯有违反请求国法律或违反国际刑法的犯罪的人移交给另一国(包括国际组织) ,以便使该人就请求书中指明的犯罪行为在请求国受到审判或者惩…  相似文献   

16.
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导致有关国家之间关系紧张,西方国家采取保护人权的国际行动造成了更大的人权破坏,背离了国际人权法的目标要求。国际人权法所面临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人权法自身的局限性和法律实践中的因果倒置,目标和手段错位,将国际人权法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向第三世界尤其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发起一系列攻击,妄图达到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笔者拟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阐明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国对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并驳斥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主要谬论。  相似文献   

18.
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一定阶级统治的民族国家及其成员对本国之外的本阶级和其它阶级不特定多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国际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大概分为对称式的三组,一是正面和反面类,包括衷心致谢法、期待教育法、直言批评法、立场表明法和信心展示法,二是直接和间接类,如讲演教育法和他者转告法,三是理性和感性类,如说理教育法和事实教育法。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责任法上,指挥或控制另一国实施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应对该行为承担国际责任,胁迫另一国实施一行为的国家应对该行为承担国际责任,但一国对另一国行为的责任的内在逻辑和法理依据并不明确。这将影响、制约对责任归属的具体情形和事由的理解适用,以及这些特定的归责情形和事由自身的发展完善。为此,需要在一国对另一国行为的责任方面确立一种“相当因果关系”,以此为框架分析界定指挥、控制与胁迫行为的责任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制裁是联合国和单一国家经常使用的外交工具之一。传统经济制裁由于其全面制裁的特点,往往大规模侵犯一国人权,而随着传统经济制裁向精准性经济制裁的转变,这一现象已大大改观。但是,精准性经济制裁由于缺乏透明性,往往侵犯个人或者实体的人权,也遭到批评。有鉴于此,国际社会通过条约、决议对经济制裁加以规制,而主要的限制方式为国家报告和安理会对自身经济制裁措施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